#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青海文化艺术网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民间文艺民间文艺之乡  
蒲台:一个文化之乡的戏曲情缘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4-03-07 09:19:26
编辑: 孔令磊

  2014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海东市乐都区蒲台乡千户台村李家嘴社的戏场里人山人海。戏台上,乐都南山地区民间艺术剧团和李家嘴秦腔剧团的演员们正在演出秦腔本戏《黄河阵》,十里八乡前来观看的群众拍手叫绝,大饱眼福。

  蒲台乡地处乐都下南山地区,有28个村,80个农业合作社,1.5万人。这个乡大部分地区处在浅山地区,山大沟深,群众生活尚未富足。然而,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文化之乡的人们不断掀起唱戏的热潮,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蒲台人的百年戏曲情缘

  蒲台乡尽管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然而,村民们祖祖辈辈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在过去,人们常常以家里有几位文化人而自豪,所以不论家庭生活如何困难,他们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也要把子女送到学校上学,成为知书达理的文化人。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家家户户的主房里都挂有一幅中堂,每逢过年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对联,其中的大部分是农户人家的手书,可见山村里有着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

  桃红营、黑窑洞、大麦沟、严家山、李家嘴等村庄如今还保留着许多旧戏台,而每当夕阳西下,这些古老的戏台还是略显出昔日的威武与辉煌。在那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每逢过年过节,村民们化妆打扮,纷纷登台演出。锣鼓家什响起,嘹亮的唱腔划破寂静的山乡,翘首以待的人们欢呼雀跃。几百年来,他们就在这样的锣鼓家什和戏曲唱腔里创造生活、传承文化。

  同样,这里的戏迷们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戏衣戏服。寺沟脑、黑窑洞、小甘沟、桃红营、东台等村庄的一些“老把式”们还存放着过去的旧戏衣,他们俗称“箱子”。他们总是舍不得丢弃,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其实这分明是珍藏值得留恋的过去,珍藏那份流传百年的戏曲情缘。

  明末清初,陕西的货郎、匠人来青海做生意,将秦腔带入青海的河湟流域。此后,通过庙会,将秦腔艺术在西宁、乐都、互助、大通、湟中、民和、贵德等河湟地区传播开来。一到春节,乡乡扎戏台,村村学秦腔。有道是:“锣鼓不响,庄稼不长”、“有吃有喝不算年,舞龙唱戏才过年。”伴随着鞭炮声、锣鼓唢呐声,人们把一个个春节唱得热闹非凡,把一个个日子敲得和和美美。蒲台人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也使桃红营、李家嘴的唱大戏唱出了声名。

  清咸丰年间,河湟农村在春节期间耍社火,舞龙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可是仅跳跳社火又显得单调,于是就想起了唱戏,人们请来陕西戏曲艺人,或是请会唱眉户戏的“小货郎”教唱起眉户,由于眉户戏曲调动听,故事情节引人,就迅速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流行开来。乐都蒲台乡就是青海河湟唱眉户戏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涌现出了赵家庄、尹家、千户台这样唱眉户戏出了名的村庄。

  皮影戏也是蒲台乡戏曲的重要内容之一。黑窑洞村的皮影戏班子远近闻名,遥遥一百多年经久不衰。在文化多元、皮影戏日渐式微的今天,这个戏班子还在坚守与传承,可见他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与执著。

  热爱戏曲,是因为他们热爱艺术,更是因为他们热爱生活。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深深懂得,生命有限,创造无限。贫瘠的土地可以改变,匮乏的文化生活同样可以改变。而几百年的坚守正是他们不懈追求改变的最佳表现,农闲的时候,他们放歌欢唱;忙碌的时候,他们勤苦劳作,既创造物质生活,又创造美好的精神生活,这也是一个文化之乡的精神再现,一种戏曲情缘的深厚表达。

  文化大发展戏曲大联欢

  “硬化的道路平又光,滑翻苍蝇劈开裆;医疗合作人人参,六十岁到了都领钱;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彩电挂墙上;两免一补进学堂,就业培训紧跟上;夯实基础谋发展,劳务输出多挣钱;怀揣钞票抿嘴笑,幸福生活万年长。”这是蒲台乡社火调演中《社火官》里的台词。

  近年来,蒲台乡的干部群众深感又一个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临,火火地唱一把,是他们多年的心愿。于是,一场群众性的戏曲演出活动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

  春节,全乡40多支社火队活跃在蒲台以及相邻的中坝、瞿昙、洪水等乡镇隆重举行;正月初十,秦腔调演在辛家庄村文化大院隆重举行;正月十四,千户台村的民间戏曲《社火官》参加高庙地区社火展演;元宵节,县城地区举行元宵节社火调演,来自蒲台乡的秦腔剧团和民间戏曲节目《社火官》,一展风采,令几万观众大饱眼福。

  2013年,辛家庄、黑窑洞、山桃、东台、赵家庄、李家台、大麦沟等村相继成立了秦腔剧团和眉户剧团。在此基础上,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蒲台乡秦腔联合剧团。

  在成立秦腔联合剧团的同时,各村又掀起了修建戏台的热潮。李家嘴、黑窑洞、东台、赵宝湾等7个村的戏台拔地而起,成为村里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到2014年春节,全乡已成立42个社火队、13个秦腔剧团、7个眉户剧团。村村耍社火,庄庄锣鼓响。剧团和社火队参加人员有3500多人。春节全乡社火演出250多场次,组织重大调演活动两次,观众达4万人次。

  地处沟岔的蒲台乡辛家庄村这些年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富裕了的群众对排练社火唱大戏劲头十足。300多户人家的村子有两个社火队,一个秦腔剧团。社火队排练了20多个文艺节目,村里的秦腔剧团排练了《斩六郎》、《昊天塔》、《铡美案》、《铡霸王》等折子戏。去年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庆期间村上各唱了3天大戏。今年的春节唱得更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村里利用农闲时间请省上的秦腔“把式”进行艺术指导,业余剧团的演出水平大大提高了,群众唱戏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起来。

  西沟村是汉藏聚居的脑山村,有4个合作社,200多户人家,800多口人。这个村组织了一个藏舞队,三个社火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汉,下至五、六岁的儿童,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职责。藏舞队演出歌舞节目,社火队扭秧歌、唱大戏,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藏舞队和社火队每年举行文艺汇演,跳藏族舞蹈,扭汉族秧歌,体现着汉藏团结和睦、互爱互助的良好关系。从中不难看出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大村唱戏耍社火红红火火,群众文化如火如荼,小村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尹家村、寺沟脑村、羊起台村、大麦沟村、新庄湾村等,这些村每村只有几十户人家,100多口人,每年春节、元宵节都耍社火,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上。他们排练的民间歌舞《孟姜女》《绣荷包》《送早饭》《闹五更》《织手巾》等既好听又好看,贴近生活,受到那群众的欢迎。尹家村、寺沟脑村唱眉户戏还远近闻名,他们演唱的传统眉户剧《李元贵卖水》《张连卖布》《红恋禧》《老换少》《牧童放牛》《柜中缘》《小放牛》《连升三级》《赶考》等,颇受农民群众喜爱。

  在蒲台乡,还出现了家族式的秦腔剧团。如蒲台乡地洼村的李氏家族剧团,从曾祖父头上开始,家族里就有了唱戏的传统。近年来,家族人筹集资金买服装、道具、乐器,唱起了秦腔大戏。这个小村庄总共有15户人家,40多人。全家族登台演出的男女老少演员多达25人,上至85岁的祖父,下至5岁的重孙,都是登台演戏的演员。

  从地处沟岔的侯百家村到浅山头的东台村,再到脑山的中、上岭村,村村唱大戏,户户耍社火,“蒲台效应”也随之产生。(作者:周尚俊)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文化艺术网
友情链接
黄河新闻网 黑龙江新闻网 天涯 环球网 人民网 央视网 新华网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光明网 国际在线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凤凰网 东南新闻网 浙江在线 华龙网 宁夏新闻网 长城网 天山网 中国甘肃网
荆楚网 中安在线 四川新闻网 中金在线 北方网 大众网 商都网 山西新闻网 大河网 华声在线 腾讯网 搜狐网
新浪网 每日甘肃网 河北新闻网 北方新闻网 山东新闻网 东北网 网易 TOM 21CN 东北新闻网 汉网 云南电视网
云南日报网 北方网 东方网 千龙网 和讯 大江网 四川在线 云南网 广西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中国江西网 青海新闻网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艺家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