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青海文化艺术网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黄河奇石奇石资讯  
石头中长出的文字
来源: 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 2014-08-15 16:58:37
编辑: 王宪(实习)

  

  是文字,更是书法。

  有人说,它是天公造字;有人说,它是黄河天书;更有人说它是天赐瑰宝……万般评说,皆因它是从石头中长出来的文字。

  四方文字奇石“水木清华”,生长于中华炎黄子孙的母亲河——黄河;来自于一名中国军人和军事记者驰骋西北大地,历时六年的上下求索与机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曹科先生看罢,情不自禁地提笔临摹,而后写道:

  “水、木、清、华,普通四字,滋石头中长出来,堪称天赐瑰宝。它们结构严谨、布局奇巧,每字皆有独自的风格和神韵。水字篆味十足,可谓象形文字之权威版本;木字真味浓且略含行书风格;清字为标准的草书,笔力遒劲,结体精道;华字将隶书的韵味体现得充足有余。李清华先生慧眼识宝,当击掌贺之。”

  中国地质学家、兰州大学教授赵锡璋先生鉴定:这四块大小形状相近的奇石属于黄河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即碳酸钙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地下热液来回地带进带出,最后形成的原岩石固态。天然的棕红色字迹,均为黄河水中的铁、锰物质顺着石头的裂隙侵蚀而成。

  也许,我真的与石有缘。边境线上,晚村人语炊烟,枕边溪流鸣泉。闲暇时,我曾捡到过许多神奇的小石头——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小松鼠……一个个神情各异,千姿百态,趣味无穷。2003年,迎着初冬的雪花,我从京城出发,开始了六年的大西北军事记者生涯。期间,在西宁至兰州两百多公里黄河母亲的怀抱里,我竟如天赐般地先后得到了“水、木、清、华”四方文字奇石。这四方石形扁圆、底色灰白、字体居中的黄河奇石,常常使我不酒而醉,心神荡漾。

  关于它们的来历,说起来真有些非同寻常。

  周末,我和几个经常在一起玩石头的朋友,来到黄河岸边“寻宝”。路遇一户存有许多黄河石的农家院,经攀谈,我们便在这个老乡家里挑选奇石。据老乡说,这一带家家户户都有许多石头,这满院子色彩斑斓的黄河石,是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从黄河岸边上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听罢此言,我们不禁对这位愚公移山式的老人肃然起敬。

  日落西山暮,汗打背上衣。不知不觉中,满院子的石头被我们翻江倒海般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在拣出来的30多块石头里,我忽然看到两块有点像汉字的石头。单独拿出来仔细观瞧,我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这不是“清华”吗?我惊喜得差点叫了出来。但见它俩石形相似,色彩鲜艳,线条明晰。清为草书,华为隶体;“青”字左上一点意为三水,“华”字磕去左角方见本色,此乃天书也!

  关于我的名字,小时候,听父亲讲,哥哥叫德华,这个儿子就叫清华吧,长大以后让他上清华大学。所以,上清华大学就成了我孩提时的梦想。可惜,后来弃笔从戎,与之无缘。

  清华大学有个“水木清华”园。据记载,此意出自晋代诗人谢混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当年的康熙皇帝据此为皇家园林圆明园配园——清华园写下“水木清华”牌匾。今日邂逅“清华”,使我不由得突发奇想,若再有“水木”,岂不成就了黄河母亲与“水木清华”之间一个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梦想是现实的翅膀。她需要追求,也需要守望。2007年隆冬的一个傍晚,有位好友突然打电话说,兰州西固区一农民夫妇在修路时捡到一块“木”字奇石——“木”呈行书,顶天立地,犹如参天古树。这方奇石刚刚问世,便似梧桐招凤凰,引得门前人来车往。在兰州,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家捡到了一块好石头,那真是牵动四面八方的喜事,比娶个俊媳妇还招人眼热。

  历经三顾茅庐,这对农民夫妇终于被我的执著与诚心所打动,最后就像和自己的孩子生死离别一样,怀抱着这个石头照了相作为纪念,才依依不舍地把它递给了我。

  甘肃有个叫天水的地方,此时此刻,“水木清华”中的“水”无疑就是“天上之水”。为了这方“水”,我在甘肃、青海、陕西,甚至新疆等地,或相托朋友,或登门造访,都寻觅过,可说是驾长车,踏破了贺兰山阙。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天,梦寐以求的“水”终于在兰州神话般地出现了,而真正的藏家却始终没有露面。据说是一位好石的政府官员。

  这是一方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的奇石:“水”居中央,色如丹顶,形如大篆,笔法颇具流动感。来者要价很高,始终不让不弃,让人欲罢不能。无奈中,不知咋的,我突然想到了《红楼梦》里那句经典的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舍与得的过程,有舍才有得,有得就有舍。最后,我终于以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之勇气,得到了这方天上行云之“水”。至此,“水木清华”落红成阵,我也求得无怨无悔。

  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巨匾至今高悬于北京清华园内。俗话说,人虽无贵贱之分,但木有花梨紫檀。红木色泽高雅,彰显华贵,我想把这四块奇石文字镶嵌于红木牌匾中,组成黄河天书“水木清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也出于清华园,于是,在浙江工艺名匠吴师傅的精雕细刻下,黄河奇石“水木清华”终于镶入“荷塘月色”之中——弯月、奇石,莲蓬、古柳,一只小青蛙昂首蹲坐于荷叶上,与树中归巢的鸟儿遥相呼应,意趣横生。

  关于黄河奇石,人们不得其始,更不知所终。它经历地球的洪荒年代和千万年的历史进化,吸纳天地日月之精华,融入了大自然的元素与属性。西北军旅作家吴恭让先生曾著书《点石成金》一版再版,他的《中国石》美文被收入小学生课本,其藏品“中国石”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据他介绍,兰州黄河石千秋万岁,天工所塑,大璞不雕。据考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生成年代距今已有160万年。它绕过阿尼玛卿峰的重重阻拦,沿途接水纳川,融河汇溪,九曲十八弯,以上千米的落差日夜挟泥裹沙数亿吨,奔腾不息,浩瀚东去,把上游峡谷中的山体岩石推至日月之下,经过不停地冲刷、撞击、磨砺,终于在兰州这段平缓的陇中盆地沉积,生成了质地坚硬、造型饱满、色彩动人的天然奇石。

  2008年8月,恭让先生看罢“水木清华”,知道了它的来历后不无感叹地说,寻觅奇石难,寻觅到这样精到的文字组合奇石,真是文意天成啊!他在中国藏界权威期刊《收藏》杂志上发表了《有缘觅得“水木清华”黄河奇石》的文章,以作抒怀推介。

  奇石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有形物。石器时代,作为劳动工具,先民们用石头改变生活,创造了文化。因为携带着中华民族石器时代的文化基因,人们始终对她情有独钟——神话中的女娲补天、《西游记》里的石破天惊、《红楼梦》中的通灵妙石……奇石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寄托,一种境界。“物洗则洁,心洗则清”。石为我,我为石。夜深人静,风雪闭门,在寻寻觅觅黄河奇石的时光里,使我深得了知鱼之乐。

  这就是黄河奇石的真正魅力;这就是黄河文字奇石“水木清华”的来历。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