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民间文艺  
神游传统之祖先篇——我祖上比你阔多了(下)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 许存师
发布时间: 2016-06-29 10:14:19
编辑: 李娜

  书接上回。祖先崇拜在中国还有一个独一无二、自找麻烦的传统,那就是避讳,避祖先的名讳。如果你想做官,而这官的名称,有一个字跟你祖先的名字里的某个字一样,那你就麻烦了。比如,你老子的名字里有一个“阳”字,那么洛阳、南阳、安阳等地的长官你是当不了了。你老子的老子的名字里有个“相”字,那么你这辈子就当不了宰相。你老子的老子的老子的名字里有个“督”字,那么类于“督军”、“总督”、“都督”之类的官,你想也别想。幸亏这一传统现在不大讲究了,否则,如果不幸你的哪位祖上的名字里有个“席”字,你想走“红道”当官奔仕途,从国家主席到乡人大主席你都得靠边;走“黑道”搞学术?不行,学术界有学术委员会主席;走“黄道”做生意挣钱?也不行,企业有董事局主席……别怨天别怨地,怨就怨你的老祖先名字没起好,怨就怨中国祖先避讳的传统害了你。

  例如唐朝有一个人叫贾曾,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可他老爸正好叫“贾忠”,他怕“忠”字跟“中”字一样,不敢去做官。后来,经审定,认为“忠”、“中”不算一个字,贾曾这才放心上任去了。

  对祖先名字的避讳不仅影响仕途,就是写文章讲话,如果遇到祖先的名讳也要大避特避,忽视不得,如果实在躲不开就找个同义字来代替。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本来应该秉笔直书的他竟然在《史记》里把跟他老爸名字相同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前有车后有辙,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见样学样,因为范晔的老爸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改为“郭太”了; “郑泰”也改为“郑太”了。又如“诗圣”杜甫,他老爸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一处“闲”字。

  这点老外正好和中国人相反,老外给孩子起名字,要把他老爸、老爸的老爸的名字都加到孩子的名字里,恨不得把祖先的名字全加上,所以老外的名字都是一大长串。老外认为,尊敬一个人,崇拜一个人,最好的办法,不是不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比如俄罗斯有个城市叫圣彼得堡,就是俄国人为纪念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彼得大帝而命名的,后来苏联成立,为了纪念苏联的缔造者,他们把圣彼得堡更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又改回圣彼得堡。

  自然,是人就有三六九等,有的富贵、有的贫穷;有的高贵,有的猥琐,祖先也不例外。谁都希望自己的祖先是王公贵族,至少也曾出将入相,这样,自己就成了帝室之胄、名门之后,即便现在自己穷得叮当响,三餐无着、沦落街头、衣不敝体,但说起祖先的荣光,立刻眉飞色舞、两眼放起光来。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每每受到别人的欺负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祖上比你阔多了”,一想到祖先,刚才受的屈辱立刻一扫而光、烟消云散了。如果谁家的祖先,出身低微,即便后来富贵了,也会被后人耻笑和看不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原来是个农民,他白手起家,最后建立了南宋政权,当了皇帝。刘裕特意把自己以前用过的麻绳之类的工具摆在一起,建了个纪念馆,让后人了解自己的创业艰辛。他的孙子刘骏到纪念馆看了后,却嫌弃他出身贫寒,居然撇着嘴说,羞死了,羞死了,他以前是个老农民呀!看看,虽然贵为皇帝,却还是被后人很没有瞧得起。

  所以,很多中国人的一大理想就是找个有名望的祖先来镇住别人。如果祖上本就有这样的人,那再好不过,如果祖先平平,也要千方百计攀个高枝,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这就引出了中国祖先崇拜的一个现象:编修宗谱。

  编修好的宗谱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谱牒。谱牒的标准形式,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谱序;二、凡例和谱例;三、先世考(主要讲述本族的来源、历史渊源、分支迁徙情况);四、家法族规;五、祠堂、坟茔;六、世系;七、名人传(仅限于族人中出类拔萃者和编修谱牒时捐款多者);八、仕宦录(家族成员中做官者名单);九、艺文录;十、字辈谱。中国第一份谱牒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殷商王族编修的。魏晋时期,科举制度还没有实施,当时选拔官吏,不用考试,不看能力,就看你的身世如何。所以编修宗谱非常盛行。如果谱牒证明你是名门之后,大官就等着你来做,如果你出身卑微,完了,你这辈子没什么大出息了,给你个芝麻官当当就很不错了。为了防止有人在谱牒上造假,当时的谱牒基本上是官方编修的,民间或私人编修的谱牒要上报官府,仔细核对后方可出版。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也有了晋升的途径,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文章写得好,你就可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因此,谱牒的编修便逐渐荒废了。

  明清时期,编修谱牒又开始吃香了。这时的修谱已经没有魏晋时那么强烈的功利性,主要目的是正本清源,敬祖敬宗,除此之外,由于这时的谱牒基本是民间自己编修,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家美”就要大扬特扬了,尤其是在谱牒的《先世考》和《名人传》这两项中,各家的谱牒便开始互相比拼起我家的爸爸、爸爸的爸爸……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有出息、如何如何有来头。一时间,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楞是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事。于是这样的谱牒便拥有了无穷的想象力。

  想象力之一就是把先祖之中的名人伟人无限放大,把恶人坏人踢开不讲;想象力之二就是把别人的祖先拉过来当成自己的祖先顶礼膜拜,只要此人是跟自己同姓的历史名人伟人,虽然在血缘上八杆子打不着,但也要拉过来装点门面。福建有两派姓蔡的家族。一派是大书法家蔡襄的后人,另一派是大奸臣蔡京的后人。蔡京的后人耻于先祖的所作所为,羞于认这个祖先,一问他,你祖上是谁呀?他们都振振有词地回答:我们是蔡襄之后,不信你看看我们家的谱牒,上面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听说过因为儿女不肖,被逐出家族的事,没想到如果祖先不争气,也会被后人逐出家族的。被逐出的家族的历史上不仅仅是蔡京一人。还有一个大奸臣叫章惇,死后子孙羞于认他。一问子孙你们的祖宗是谁,他们就“王顾左右而言他了”。所以,你得注意哟!在活的时候要好自为之,要多干好事,多干善事,如果你干了让千人骂后人唾的龌龊事,干了丧天害理的缺德事,完了,后人是很势利的,你死后,后人很可能连你也不认了,至少逢年过节没人给你烧纸钱,让你在地狱里做穷光蛋。(作者:许存师)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