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文艺动态  
神游传统之孝道篇——莫等闲 没了老人头(上)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 许存师
发布时间: 2017-04-05 11:08:46
编辑: 马振龙

  先讲一个故事。为答谢救命恩人,被救者或痛哭流涕、或磕头作揖、或赌咒发誓,有的说要给恩人立碑,有的说要每天给恩人烧香祈福,说得最多的是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恩人。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恩人啊,我只有下辈子投胎做您的父母,才能够报答您的大恩大德啊。

  此言一出,惊煞众人。这不是明打明占便宜吗?而且还是占恩人的便宜!于是千夫所指,一通猛批:你怎么能说出此等话来、毫无人性,真是个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以怨报德的家伙……等大家骂得差不多了,那个人说,先别着急,先别忙着扣帽子打棍子,听我把话说完。大家想想,有谁对某人只知关心不求索取;有谁宁愿自己饿着,也不愿让某人饿着;有谁为某人端屎端尿而不嫌弃;某人病了却比自己病了还着急还难受;某人有了成绩却比自己有了成绩还高兴还骄傲……普天之下,只有父母对孩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做牛做马你还得顿顿喂它,时不时还要拉出去遛遛。所以,我只能希望下辈子投胎作恩人的父母,才能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此言一出,众人静默,一片寂然。的确,仔细想来,只有父母对孩子才真正谈得上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如果说非得有一点回报的话,那就是“养儿防老”,希望自己老了以后,子女能够孝顺一点,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一棺一席葬了他。不过这也只是希望,子女不这样做,你也没办法。因此,严格意义上讲,父母对孩子是不求回报的。

  当然,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父母无私地养育养大了你,临老了子女们尽点责任赡养老人也是应该的。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很讲究孝顺,甲骨文里就有“孝”字。请看“孝”字的结构是多么形象啊!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表示孩子应把老者顶在头上扛在肩上好好奉养。

  但请注意,“孝”后面还有个“顺”字。说明中国传统里,孝顺不仅要把老者顶在头上,还要顺其意。很多儿女尽管对老人给钱给物、好吃好喝伺候着,但大小事非要拧着来、对着干,严格讲,这样并不能算是孝顺。

  在《诗经》里“孝”字出现了18次之多,除此而外,《诗经》里还有很多话也是讲“孝”的,比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晋朝有个大孝子王仪,每次读到这句时,就哭得一塌糊涂。他父亲死后,他就在父亲的墓旁,盖了间房子住了下来守孝,每天哭啊哭的,眼泪滴在旁边的一棵柏树上,树都枯死了。后来他妈妈去世了,他妈妈生前害怕雷声,以后只要一打雷,他就跑到墓前说:“别怕别怕,我在这儿呢。”

  孝顺作为一种朴素的人类本能,虽然自古有之,但中国,孝顺可不是老了端口饭,病了捶捶腿,死了挖个坑这么简单。它不仅仅是孝顺,它已经上升到了“道”!上升到了与天道、地道、人道并列的——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人伦之首,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治国的基础,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以孝治天下”;“孝”的地位甚至比儒家极力推崇的“仁”还要高,是“仁”的根本,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有关它的论述成了经典,所谓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后来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成为十三经中唯一由皇帝注疏的儒家经典……也就是说,孝道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不可忽视的传统了!

  中国传统中把孝提升到“道”的高度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论语》里多次讲到孝,比如“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比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等一大堆。但是,孔子本人由于父母早亡,没机会按他自己的说法去尽孝,所以他到底如何尽孝道了,我们不得而知,在这方面,他老人家是真正的“述而不作”。

  欲知中国传统孝道之具体内容,敬请关注《神游传统》之孝道篇——莫等闲,没了老人头(中)。(作者:许存师)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