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民间文艺  
丹麻花儿会:民间文艺的王牌
来源: 海东时报
作者: 祁国忠 东永学 整理
发布时间: 2017-06-27 08:20:53
编辑: 华文

  互助县丹麻镇,一个距离县城20公里的小镇,但却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因如此,成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之一。在这样一个民间艺术之乡,土族花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众多民间文艺中的王牌。每年的农历六月,盛夏的热浪盖不住人们澎湃的激情。期间,走进互助县丹麻镇,你便能听到一声声悠扬的土族花儿——五彩头巾长又长,没有个阿哥盖在我头上;白银戒指亮又亮,没有个阿哥戴给着手上。

  历史

  土族花儿会历史源远流长,在河湟地区以丹麻花儿会为代表。

  丹麻花儿会是互助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也是互助县第一批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有文字记载,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低俗野曲会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 2006年,丹麻花儿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资料记载,起初丹麻花儿会是当地土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会、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带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花儿会已演变为以演唱土族花儿为主,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民族风情的一个平台。

  清代诗人吴镇曾经来互助县观看过农历六月的花儿会,作为诗人的他聆听了土族阿姑演唱的土族花儿,此起彼伏的声声花儿让诗人兴致大增,随机记录了很多土族花儿,玩味之余,写下了“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佳句,称颂土族花儿和唱花儿的土族阿姑。

  传说

  关于丹麻花儿会的来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早以前,丹麻是一片丰茂之地,可是这里有个土司依仗权势大兴土木,修了四合头的院落还不够,又在东丹麻村后修起了一座官强寺。年复一年的修建,砍光了山上的林木,生态遭到了破坏,经常遭遇干旱之年。有一年庄稼刚出苗就遇上了大旱,要是再晒几天,庄稼苗就要被晒死了。当地群众为了求雨,杀猪献羊,组织群众展开祈祷仪式向并上苍求雨。祈祷的群众边说边唱,其中一对土族男女青年就向苍天唱起了“花儿”,诉说百姓的痛苦:

  天不睁眼人吃人,百姓苦,锅盖儿揭不开了。

  天不下雨地不生长,问老天,我们把啥良心坏了。

  鹿羊落网双膝跪,眼睛里流淌着泪水。

  老天爷的面前下一跪,你可怜个阳世的姊妹……

  他们一直唱了三天三夜,直唱得奄奄一息,他俩的虔诚感动了上天,顿时天空雷声大作,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这一对土族男女青年仍伫立在雨中唱道:

  天上的云彩黑下来,雷声响,地上的雨点大了。

  把花儿少年亏枉了,为百姓,我们双双舍了命了。

  大雨停后,天边挂上了彩虹,人们发现这对土族男女青年不见了,在雨雾中出现了两颗挺拔俊秀的参天大树,因为这天是农历六月十三,为了纪念这对土族男女青年和感谢上苍的恩赐,后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丹麻群众就会自发举行花儿会,主会场就设在两颗大树周围,一直绵延到丹麻河两岸,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至今,丹麻滩里这两棵仍然枝叶繁茂的古杨树,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两个年轻人变的,成为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神树。

  特色

  除了悠扬的土族花儿之外,“千人安召舞”也是丹麻花儿会的亮点之一。

  “安召”舞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在土族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艺术奇葩。

  关于“安召”舞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土族金子一般的莽原上,名叫王蟒的妖怪们作恶多端,生物尽遭厄运,官家也束手无策,多亏一位聪明的阿姑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带领众姐妹身着五颜六色的花袖彩衣,手抡寒光闪闪的铁环,跳着转,转着唱,舞向王蟒。这时,凶恶的妖怪们都陶醉在歌舞里面了,个个扬起脑袋,直楞楞地一动不动,勇敢、机智的阿姑,说声“快套”!千万支寒光闪闪的铁环,就紧紧箍在王蟒们的脖子上了。就这样消灭了王蟒们,百姓们获得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从此土族人都争学“安召”,一代比一代盛行。

  “安召”歌舞的唱词涉及广泛,从问答形式到庆贺丰年以及送旧迎新、赞颂祝福、祈求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边歌边舞,歌舞结合,舞姿古朴内在且优美、平稳,一首歌一个跳法,歌名就是舞名,脍炙人口的有“安召索罗罗”“占召什责”“辛中布什索”“拉热勒”“召音召”“新玛罗”“拉热拉莫”等几种歌舞曲,节奏欢快,带有抒情色彩,无乐器伴奏。女性舞蹈动作优雅、秀气、温柔,男性则粗犷、开朗、大方。土族有舞便有歌,歌与舞紧密结合,使舞韵更加优美。

  2007年,丹麻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突出特色文化,在集成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式,在全镇17个村中组织1020名妇女群众,精心排练,历时半个月,于8月8日第六届中国土族纳顿节在丹麻文化广场举办期间,千人安召广场舞首次亮相。因其独特性,受到了群众的喜爱。之后每年的丹麻会期间,“千人安召舞”也会准时与大家相见,成为花儿会中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传承

  花儿的传承靠的是花儿歌手们的言传身教,培养花儿传承人以带动更多的人喜欢花儿,演唱花儿。至今,丹麻花儿会的传承人有十几个。

  湛明升,出生在丹麻镇温家村,丹麻花儿会国家级传承人。小时候就四处拜访名师学习丹麻花儿的各种演唱技法,十几岁时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花儿歌手。1964年,22岁的湛明升去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提起当时的情景,湛明升仍然记忆犹新,因为这是第一个土族花儿歌手得到的花儿舞台之外最高的礼遇。

  席恒雄,土族,1961年出生,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丹麻花儿会省级传承人,擅长演唱土族花儿《尕三妹令》《杨柳姐令》《尕连手令》等传统曲令。作为土族花儿的省级传承人,席恒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培养土族民间文化接班人的工作上。现在,互助县年轻的一代花儿演唱人,例如双胞胎姐妹“双虎妹”、杨海春、谢成武等一大批丹麻花儿演唱传承者都是席恒雄的高徒。

  农历六月,油菜花飘香,坐在象征爱情和执着的两棵白杨树下,听着土族阿姑们一声声悠扬的花儿,如此享受只有走进土乡,走进丹麻,才能领受。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