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民间文艺  
民族婚礼:烹出文化盛宴
来源: 海东时报
作者: 赵娜 整理
发布时间: 2017-06-27 08:20:54
编辑: 华文

  撒拉族婚礼

  土族新娘

  撒拉族新娘

  土族婚礼

  悠悠黄河水在海东大地间穿流而过,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海东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撒拉族和土族。两个民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尤其是两个民族的传统婚礼,在2006年时,经国家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撒拉族婚礼,好似一场视觉的民族盛宴;土族婚礼,则是一场优美的歌舞盛典。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这两场古朴而喜气的婚礼。

  撒拉族婚礼

  视觉的民族盛宴

  2006年5月20日,撒拉族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东市循化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撒拉族的民俗文化,更能够欣赏到一场绝佳的视觉民族盛宴——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撒拉族人将未出嫁的姑娘称为阿娜。订亲时,男方先给阿娜送一对耳环,表示“系定”,不再许他人,几天后再送去一条围头的黑纱巾,算是正式订亲。

  撒拉族婚俗,既古朴又喜气。婚礼一般在隆冬的黄昏举行。娶亲人(男方)一般不入家门,先在女方家门外场院守候,听阿訇诵“尼卡亥”;女方长辈要迎出来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再由已婚的至亲陪伴,跪在阿訇面前,新娘在房内炕角跪听。念毕,撒核桃、红枣一盘给众人,并散发“古古麻麻” (油炸小面食),女家还要设宴招待迎娶者。宴罢,迎娶者先回,次日由女方至亲中已婚的两位女眷和其他亲朋好友送新娘至男家。

  送新娘前,女家要派十多个青年男子,向男家送去陪嫁和妆奁。此时,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围坐在新娘四周,边看姑嫂们给新娘修面整容,梳妆打扮,边听新娘哭“撒赫斯” (相当于其他民族的哭婚调)。至掌灯时分,男方迎娶新娘,新娘在阿舅和叔伯们地搀扶下,一边退行,一边低头弓腰,哭吟“撒赫斯”,缓缓走出大门,从左至右,环绕一周,并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后生根发芽),从右扶上娶亲的马,由至亲中已婚的两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好友簇拥,浩浩荡荡送去男家。至男家门口时,鸣放礼炮,送亲男眷簇拥新娘夺门而入,男方则闭门索礼,让新娘下马步行入门,你堵我冲,以此一争“胜负”。

  新娘就餐前,由至亲长辈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后用筷子揭开新娘的面纱,撒拉语叫“巴西阿什”。餐毕,新郎家的妯娌们端出一盆净水,前来向新娘索取喜钱。她们用筷子或手搅动盆里的水,让新娘把铜板丢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似水,愿新娘深扎根,结硕果。撒拉语称此为“盖吉尔桥依”。

  这时,年轻人纷纷起来,把新郎的父亲、哥哥、阿舅捉起来,满脸涂上锅灰,头戴破草帽,眼挂空心萝卜镜,用木棒抬起,或让骑牦牛转圈,热闹非凡,直到讨得一笔可观的喜钱方才罢休。接着开始表演“骆驼戏”。

  当晚成亲,次日鸡鸣而起,新婚夫妇按照伊斯兰教习俗进行沐浴,并盛装出门,拜见公婆和长辈,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道安。在大庭广众下,女方还要开箱“摆针线”,陈列陪送新娘的嫁妆,大伙儿一一观赏新娘的精心刺绣,新娘还要给男方家人和叔伯至亲送刺绣的鞋袜、枕头等。

  土族婚礼中的歌舞通常是三种类型。一是讽刺、诙诣、幽默类的。如纳信到新娘家坐在炕上吃饭时,阿姑们在院子里唱的那段唱词:我们姑娘的走手,像锦鸡那样好看,纳信姑爷的走手,像母猪那样难看……二是庄重、严肃类的。新娘在改发时唱的那首歌:蓝天的锦鸡鸣叫了,大地的雄鸡鸣叫了,吉祥的时辰来临了,姑娘改发的时候到了;三是夸张、生动、奔放类的。如新郎和新娘在拜天地时,唱的那首歌:一拜,永恒的长生天,保佑众生的天神,主宰世界的可汗;二拜,供于阿寅勒(村落的意思)的众神,威力无穷的神山,消祸禳灾的照山;三拜,生你养你的双亲,阿寅勒的各位父老,四方宾客和亲戚朋友!

  骆驼戏,撒拉族传统舞剧,多在举行婚礼时表演。一般由4人出场演出,一人身着长袍,头缠太司搭尔,手执拐杖,牵着骆驼,扮成中亚穆斯林;一人扮蒙古人;另外两人反穿皮袄扮为骆驼。分前后两部分演出:前一部分是中亚穆斯林与蒙古人的对话;后一部分是中亚穆斯林用撒拉语朗诵吟唱,由围坐在四周的观众对答。剧情中有问有答,追述其先民迁居青海循化的经过。边舞边唱又伴有与现场观众的即兴对白,整个场面热闹欢快。

  优美的歌舞盛典

  土族婚礼

  2006年5月20日,土族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海东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有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是彩虹的故乡——互助。这里有着悠久的土族民俗文化,土族婚礼便是其中之一。自古以来土族人民能歌善舞,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连土族青年男女的婚礼,也是在一整套完整、欢乐的歌舞中进行。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结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

  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起程。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 “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 “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

  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新娘进门时,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先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仪式时,有一位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由媒人或红仁切中的一位长者主持诵祝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楼门,来到金子镶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万佛,叩头!”拜完后进入洞房。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