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民间文艺  
在次汗土亥,品一回纯正的社火文化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咸文静
发布时间: 2017-09-22 08:04:58
编辑: 华文

  在青海农村,社火表演是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每年春节期间,各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欢闹的社火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年味。

  作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社火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渊源关系,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

  众多周知,社火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然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次汗土亥村,社火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村民们欢度佳节的方式,更是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

  “我们村上的社火,从1970年耍到了现在!”一听记者问起村上的社火表演,次汗土亥村村支部书记吴孝昌开口便亮出了自家的“王牌”。“参与的人数最多时有160多人,现在是136人。就我们县上来看,算是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社火队了!”

  大红大绿地搭配颜色,大黑大白地制造反差,大唱大扭地产生效果。提起这项民间文化,吴书记如数家珍。“每年腊月,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开始练习,从正月初八正式开始表演,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一年一回,场面极其热闹!”

  对于本地的社火表演来说,参与者的扮相、服饰、举止、道具,崇尚原始古朴,不求精巧细腻,只求强劲粗犷。锅灰抹面,朱砂涂唇,厚施粉黛,大涂胭脂,翻穿皮袄,倒戴纱帽,体现出远古的文化意趣,传达着古拙而旷达的精神风貌。

  今年50多岁的才航是次汗土亥村为数不多的藏族之一。说起社火表演,这个藏族男子讲得头头是道。原来,早在三十多年前,他就和弟弟南太本一起,加入到了村上的社火队中,一个扮牛,一个扮作拉牛人,演出时,兄弟凭借默契的配合,常常在现场掀起一阵阵掌声。而二人这一演,就坚持了三十多年。

  “其实,社火表演虽然是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其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现在,社火从根本上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吴孝昌笑着说。

  对于热闹的社火表演来说,恰到好处的乐器演奏必不可少。受社火队的影响,在次汗土亥村,不少村民都是二胡、三弦这些民族乐器的爱好者。

  “我师傅王文义是村上拉三弦的高手,我跟着他学了十几年。平时打工比较忙碌,但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自己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在演社火的时候表演,也是对我们传统乐器文化的一种传承。”村民房海生说。

  “我们村的社火虽说是由来已久,但在以前,社火道具都是自己做的,非常简陋,效果也差。而如今,社火队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越办越好。过年一耍起来,热闹的很!不少人专门前来观看我们的社火表演。这说明,传统的民间文化还是有吸引力的。”吴书记告诉记者,随着龙羊峡旅游热的逐渐兴起,来村上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发展的很快。而且有了组织社火表演的经验,村上也开始利用“六月六”等时间,举办“花儿”会,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

  正如吴书记说得那样,次汗土亥村的社火表演等越来越多醉心于民俗文化的游客一睹风采,而次汗土亥村的村民,也盼望着乘着旅游的东风,让村子发展的越来越好……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次汗土亥村里的社火情结
[09月20日]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