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最新动态  
一个故事一座城——行走高原特色小镇(一)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王颖 石延寿
发布时间: 2017-12-07 08:27:07
编辑: 华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特色小镇建设成为重要的着力点和支撑点。近年来,我省以打造特色小镇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镇和重点镇,建立了一批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特色小镇,改造和更新一般的小城镇,使大部分小城镇成为具备基本功能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下一步,将努力实现小城镇承载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居住人口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镇容镇貌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努力推动入选的全国特色小城镇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青海文化艺术网讯 今年8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榜上有名。

  位于我省“东大门”以南80公里处的黄河东岸的官亭镇,是全省海拔最低、气候最湿润的地区。

  全镇有亚洲唯一的灾难性遗址——喇家遗址以及世界最长的狂欢节——三川土族那顿节。

  初冬时节,记者乘车驶出民和县高速口,一路向南,出了县城,便开始穿山越岭,沿途中,幽静的山村,层层的梯田,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尽收眼底。

  当行驶到一片以远山作屏障的开阔台地时,便来到了喇家村,随行的官亭镇党委副书记严燕告诉记者,喇家村居民全姓喇,土族,根据国家政策,遗址以保护为主,为此很多农户都迁出了遗址保护规划地,建设起了具有独特民俗风貌的喇家新村。

  经过几座有高大围墙的宅院,刚出村庄,就看见静卧在绿色田野中的土红色建筑和旁边以“母爱”为主题的标志性雕塑。远处,盆地周围群山逶迤环绕,西北面有拉脊山,西南面是小积石山,与其它山系围成了官亭盆地。黄河由西向东,从喇家遗址南部通过。

  这座土红色建筑便是喇家遗址博物馆,当这座“古老历史之门”一打开,一股浓郁的远古陶土的泥腥味便扑面而来,四座残毁的窑洞式房址展现于眼前。馆长介绍说,这里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大型灾难遗址,真实纪录了很多灾难来临时的情景,国家特别对此进行现场保护保留,以备今后供游客们考察、参观。

  记者看到,这个博物馆区域里保留有四座房址,地面和四壁或用白灰抹平,或为硬土面,正中一个圆形火塘。其内裸露的遗骸姿态各异,有的曲体侧姿,有的匍匐地上,有的肢体牵连,有的惊恐跪踞,许多有骨折或异常姿势,令人心悸魄动,耳边似乎传来绝望的哭喊声和求助声。在陆续参观了F3、F4等房址遗迹,还有齐家人的时尚壁炉、照顾怀有身孕媳妇的婆婆、宽敞的地窖式粮仓、神秘奇妙的器座坑等等,每一处遗址都不禁令人感慨: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齐家文化作为黄河文明高度发展的脉络在这里如此醒目,如此清晰,如此感人。

  这里还出土了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大的磐——黄河磐王,以及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用谷子等混合做成了最早的面条等。

  据了解,位于官亭镇的喇家遗址,是以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内涵的聚落遗址,保留了4000年前大地震、黄河大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素有“东方庞贝”之称,对于探索黄河上游乃至我国西部早期文明及人类发展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1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喇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将对喇家遗址文物本体进行保护,科学划定喇家遗址保护范围,拆除遗址保护范围内不合理建筑物,改善喇家遗址周边自然环境,实现自然环境资源和文化历史资源的协同保护,从而推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离开这片史前遗迹,内心仍旧无法平静,当汽车驶进另一条山路,不远处一片碧波荡漾的黄河水瞬间令人心旷神怡,严燕告诉我们,这里是黄河最后流出青海的地方——寺沟峡,峡谷上方有一巨石,被称为“禹王石”,一段故事由此开始,据《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这里还能看到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象形文字及祭祀台、盛水缸、洗脚盆、座椅等遗迹,留下了很多传说。

  从“东方庞贝”到“大禹治水”,这座处处弥漫着厚重文化底蕴的高原特色小镇,着实令人着迷。当然,还有那色彩绚烂的“纳顿艺术节”。

  据了解,在民和三川地区,每年金麦登场、酩馏飘香的夏秋季节,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庆丰会,当地人称其为“纳顿节”。长达六十多天,2006年该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严燕告诉记者,在官亭镇,土族妇女还世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刺绣技艺精湛,土族刺绣品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服饰刺绣有衣领、衣袖、绣花口袋、绣鞋等;生活用品有绣花枕头、烟袋等。近年来,官亭镇刺绣艺术协会对当地800多名妇女及西宁专业培训,参加省内外展出交流活动50多次,带动就业700多人,促进了当地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

  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官亭镇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独具魅力。据当地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喇家遗址公园、土族民俗园以及大禹故里园均位于黄河岸边,与官亭镇的空间距离在1.5公里之间,为促进产镇融合发展,官亭镇将在与景区之间建设旅游专用线和步行系统。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普查,进行整理汇编,对项目所关联的各类信息开展全面系统地采集和保存,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并出台相关保护措施,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重点保护并提供资金给予扶持,使得官亭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促进并带动官亭镇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将“喇家遗址、大禹故里、土族风情、黄河风光”四位一体的青海旅游产业升级版,成为黄河上游人类文明发祥地、青藏高原民族文化交汇处和黄河流域土族风情走廊。

  目前,官亭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其中日处理3000吨污水的官亭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投运;宽敞的官亭三路已建成通车;集镇排水管网已建成;集镇建筑风貌整治已完成。

  夕阳西下,记者一行返回到官亭镇,只见夹道并立的店铺,熙攘穿行的车辆,喧嚣不绝的人流与市井交易……在远处明净与辽阔的天空映衬之下,显得愈加繁华。

  记者感言:行走于官亭小镇,记者深深感受到,一个小镇之所以能够成为特色小镇,更重要的在于其千百年的文化资源积累。即使是一样特色小吃,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因为其在历史传承中被赋予了各种传说才得以绵延,并且得到人们的喜爱。对于特色小镇来说,这种文化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是别的地方所不具备的。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地方政府应该以挖掘文化底蕴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为小镇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很显然,官亭镇正在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历史人文积累和独特资源禀赋,形成着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将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放在弘扬小镇的文化特色,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农垦文化托起特色小镇发展
[12月05日]
·集“众”智慧 助推海南建设“游艇特色小镇”
[11月30日]
·官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打造民俗特色小镇
[11月24日]
·鳯山新城特色小镇在乐都开工
[11月24日]
·海东特色小镇之路该怎么走——专家学者共同描绘未来蓝图
[11月24日]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