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最新动态  
咸丰年间锡铁山正式设铅局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徐瑞
发布时间: 2017-12-12 08:19:59
编辑: 华文

  青海文化艺术网讯 锡铁山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铅锌储量最高的矿区之一。据史料记载,从19世纪起,锡铁山矿区就有人用土法采矿,当地人把采的铅又称作锡。清朝雍正年间,锡铁山矿区又被称作都兰哈拉山铅场。清朝咸丰年间,清政府成立了一个官办机构——锡铁山铅局,开始正式管理这一矿区,通过向当地挖矿的民众收取一定的费用,增加财政收入。此后锡铁山铅局成了当时青海最早开发的有色金属机构,自此锡铁山的矿区开始了近百年的开采史,锡铁山的铅锡资源首先被丹噶尔的人们所利用。

  在湟源的众多手工业中,加工铅(古时又称锡)的匠人被称作锡工。在古代铅(锡)这种金属一是可以用来铸造钱币,二是可以铸造火枪的枪弹,三是可以与铜掺在一起做一些诸如酒壶、盆、法器等物,所以在过去锡工是非常重要的工匠。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清政府的势力进入丹噶尔地区后,渐渐地开始有了一些官办的机构对开采青盐、麸金、铅等矿产的民众收费。此举的出现,改变了原先的传统,矿产的开采权逐渐转向官府。我省地方史学者任玉贵先生说:“与青盐和麸金的开采情况一样,铅也是由海西州的蒙古族的牧民用牦牛驮到丹噶尔城中,再由本地工匠加工成铅块售往外地的。锡铁山铅锌矿的开采历史很长,据《清史稿》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一批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五省的犯人被发配到布隆吉尔(今柴达木盆地塔塔林河流域)垦荒,垦荒之余曾到哈拉山(今锡铁山)捡拾或采挖矿石,自此这个矿区鼎盛一时,每年采的矿折合成银子有四五万两之多,所上的税就有一万余两。后来到了咸丰年间,矿工们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在采挖矿石的同时,还用土法加工矿石,然后将半成品运到丹噶尔城或西宁,据清朝《文宗实录》记载,咸丰八年,咸丰帝委托下面的官员招收了一批汉族工匠去哈拉山铅矿,运用土法开采露天矿床,然后用戈壁滩所产的红柳根作燃料,将所采的矿石熔成大块的铅块然后运走。咸丰十一年,清政府成立锡铁山铅局并正式管理这一矿区,自此成规模的采矿活动便开始了。每年一吨左右的铅流通于丹噶尔城的市面上,即使一般的老百姓也能用得起用铜锡(铅)合金做的酒壶了。”

  据《青海地质矿产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地质队员在锡铁山矿区发现开矿的二十多个矿洞和露天矿坑数处以外,还在矿区附近靠近柴草的地方发现了炼铅的熔炉十多座。矿洞约半人高,宽几十厘米,仅能容纳一人爬进爬出,在一个矿洞旁的石壁上,刻有“咸丰十一年铅局”的字样。任玉贵先生说:“石壁上发现有‘咸丰十一年铅局’的字样说明了当时采矿的规模很大,后来光绪年间以后,丹噶尔城的工商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的商人,加工锡(铅)贩卖到本地或转售到外地的情况也渐渐多了起来。各行各业对锡(铅)的用量也非常大,一些唱戏的戏班会在道具兵器上涂一层锡,使兵器可以闪闪发光。一些匠人还把锡加工成供神的器具,或平日里寻常老百姓家中盛酒的容器,因为做出来的东西明亮且美观,所以很受欢迎。”

  后来,锡铁山矿区的开采渐渐正规化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铅锌矿区。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