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青海文化艺术网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青海文史青海百科  
河湟熬茶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12-25 08:16:19
编辑: 华文

  青海文化艺术网讯 熬茶,河湟方言叫熬( nao )茶。熬与泡、沏、冲不同,熬是原料与水充分融合,达到料水合一的程度,也就是说水与茶充分相溶,固体的茶用液体的方式饮用。河湟人为什么对熬茶情有独钟,“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呢?

  下面就从地理、历史和气候的角度说说不产茶的河湟人为什么喜欢喝茶的原因。

  祖国大西北的河湟,是中国两大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的地方,“茶马古道”、 “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在这里汇合,青海东大门、河湟要塞— —民和有个马营镇,它是“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古河州的重要“茶马互市”,被誉为高原上的“旱码头”。素有“海藏咽喉”、 “茶马商都”、 “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脚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握手,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这里是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没有种茶条件的河湟人提供了喝熬茶的有利条件。

  青海古为边僻之地,青海汉族是中原地区历朝历代长期移民的结果,特别是戍边军人的落户,使青海汉族人口逐渐多了起来。汉代,赵充国向汉宣帝三次上《留屯田十二便》奏章,建议在河湟地区罢兵屯田,开垦2000余公顷土地,留步兵120281人。汉武帝时,自张骞开通西域后,汉军在青海设置“护羌校尉”一职,专门管理湟水流域军政事务。汉王朝西定青海,汉人也逐渐从内地迁徙过来,在河湟地区安家落户、垦田种地。历史上青海是唐蕃古道、丝绸南路必经之地,今天的湟源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地点,国内外客商云集于此,其中也包括中原的汉族商人。吐谷浑王朝发展至鼎盛时期,不仅为民族交往起到中介作用,而且众多客商云集青海,许多回、汉等民族客商定居下来。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个正月十五, “南京竹子巷”的民众在演出社火时捆扎了一个大脚马猴,有位大臣认为侮辱了马皇后(隐射马皇后脚大而丑,当时的女人以小脚为美),朱元璋便将这些老百姓都发配到了西地。青海河湟地区的民族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同时把喝茶的习惯带到了河湟,把茶文化在河湟地区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富有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多民族的河湟人所喝茶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但是,河湟人对黑茶没有民族界限情有独钟,用黑茶熬出的熬茶就是茶中最爱!

  过去的河湟地区冬天比较寒冷,有“大寒小寒,冻死老汉”, “哈(特冷)五九,冻死狗”的俗语。过去的年代里,没有棉布、棉花做成棉袄、棉裤、棉被,就穿褐褂、毡褂和皮褂来御寒,其结果是御而不暖,严寒难耐。聪明的河湟人就从茶饮上做文章,研制出热性的熬茶,以此来减轻因寒颤抖的程度,达到御寒之目的。

  熬茶,是河湟人冬天用茯茶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黏糊糊、暖融融的,还有点咸、苦、麻、辣的味道。因为熬茶里加入了诸多原料,这种茶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熬茶的本身就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所以它又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一边吃肥腾腾的牛羊肉,一边喝酽酽的熬茶就不会有“积食”不消化的现象,吃肉就必须配有助消化的熬茶。熬茶配肉,肉吃得才过瘾!

  熬茶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还是从配料说说。主料是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斑的紧压砖茶,这种茶是热性茶。河湟回族人喜欢茯砖茶,以压板硬、毛枝少、茶叶多、颜色浓、味道香的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配料是盐、大红枣、橘皮、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胡椒、芝麻等等。仅从原料上就会感觉到苦、咸、麻、辣、甜五味并举,加上足够的熬煮,各种原料的味儿恰到好处地中和,调和出意想不到的美味,喝起来妙不可言!

  熬茶的制作很独特、很别致,不像一般的饮茶用开水冲泡就喝,而是先将砖样的茶块用刀子别碎,不碎的还要用手揉碎,实在不碎就用石臼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熬,故称之为“滚茶”。所用的茶具叫做“茶罐”或“砂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疙疙瘩瘩的表面涂上黑釉,粗糟得随处都是“坑坑窝窝”。茶罐底小、肚大、口小,外侧有把子,把子相对的罐口有茶嘴,罐壁足有一指厚,好像外表上绷了一层癞蛤蟆皮子一样,看起来感觉很土气,登不上大雅之堂。然而河湟人就对这样的茶罐乐此不疲,人多就用大茶罐,两人用两碗罐罐,一人用一碗罐罐,有大中小三种。茶罐具有很强的保温效果。家庭主妇从灶火的火洞旁燎开的茶拿到客房的客人面前仍旧翻着浪花,倒到客人碗里时滚烫泛红,香气四溢。在冬天炕上支起铁火盆,生起干柴火,用火钳拨弄柴火,吹着火星,主人和客人共同各燎自己的一碗罐罐儿,不仅能喝上美味可口的熬茶,还能享受动手燎茶的过程,别有一番情趣。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因讲究喝茶,河湟人家有一种以五指从上面抓住碗口的小碗就叫“茶碗儿”,这种“茶碗儿”是专门喝茶,不做他用的。茶杯口小,不易散味,就用敞口的“茶碗儿”,一不烫手,二易散气,满屋飘香。

  大河湟是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相融合的地方,当然,农耕文化产生的熬茶与畜牧文化的熬茶有所结合,有所创新。在依照以上方法制作的熬茶中,放上一小块酥油,油花花漂浮在茶面上,形成深红与金黄相间的茶汁。其味浓香可口,提神醒脑,祛痰止咳,开胃助消化。这种茶就叫做“酥油茶”。在制作好的熬茶里倒入适量的牛奶,加以熬滚,味道甜中带咸,浓而不腻。这种茶就叫做“奶茶”。

  “熬茶”是河湟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是茶与御寒相结合的产物,是河湟人接客待物的礼仪之举。过去回族婚礼上对最尊贵的客人有“看茶”的隆重习俗,有喝“下马茶”的习惯,定亲时有送“茶包包儿”的礼节,喜得贵子时向岳父岳母送“喜茶”的规矩。无论回汉宴请客人都不说“请你吃饭”,而是很谦虚很尊重地向尊贵的客人说“我请你喝茶”。路头路尾礼貌约人“请到我家喝茶”。由此可见,茶在河湟人的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这里所说的“茶”就是专指在过去的年代里的熬茶!因为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有去油脂油腻、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所以,在河湟,人们就用“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熬茶主原料— —茯茶。

  熬茶不再是为“御寒”而喝,河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享受。现在喝熬茶是一种甜美的回味,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心头的乡愁!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