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青海文化艺术网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青海文史青海百科  
大通“影子匠”有了传习所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8-01-17 09:49:59
编辑: 华文

  青海文化艺术网讯 1月15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天气寒冷,东峡镇克麻村灯影队传习所的皮影制作人李彩亭期待着访客,心中一片火热。

  刚走进东峡克麻灯影队传习所,院子墙面的皮影主题绘画映入眼帘。演播厅里,一座崭新的皮影楼显得古色古香,影楼前面是整齐摆放的几排长椅,四周墙上挂着装裱好的皮影艺术作品,能在这样温馨优越的环境里看一场皮影戏,应该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李彩亭介绍,演播厅是他们皮影队排练的地方,也是传授皮影艺术的教学基地,可容纳观众200人。“我们收集了马生柱、刘国龙等一批皮影艺术家优秀的皮影作品,比如《康熙王朝》等大的作品,来营造浓厚的皮影文化氛围。”李彩亭说。

  在演播厅后台,李彩亭拿起皮影人坐在银幕前,各种动作一气呵成。对眼前的这些乐器也是信手拈来,要不是班子人员不全,他定会美美地唱上一嗓子。

  在二楼陈列室,展柜玻璃中分类压着各种皮影人部件,下面是解说文字。“这些是从早期流传下来的‘皮娃娃’,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变形,但它的做工精细,上色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陈列室右侧角落里是一处简易的陈列架,上面摆放着皮影演出中用到的各种乐器和工具,从颜色和造型可以看出,这些乐器多为早期皮影艺人亲手制作。窗前的晾衣架上挂着各种大型的影人,这是李彩亭在学校非遗教学中使用的道具。

  在80平方米的陈列室内,陈列着大大小小300多件皮影戏物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和重现了皮影戏的历史和图谱。李彩亭介绍完传习所的这些珍宝后,便给参观者介绍大通县东峡克麻灯影队。

  大通县东峡克麻灯影队组建于1962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无电、无音像的年代里,灯影戏是唯一能给群众带来欢乐,兼具教育作用的文化娱乐方式。上世纪70年代,演出的剧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群众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后,克麻灯影队重新编剧目,雕刻皮影人物,配备乐器,以适应新形势的面貌活跃在观众面前,每年演出剧目多达一百多部。演出区域也从大通走向湟中、湟源、门源、乐都、互助等地区。

  该团队历经组建、改革、发展,现有演艺人员15人,平均年龄52岁。李彩亭作为我省著名皮影艺人李生荣的长子,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

  他不仅在教学战线上干好本职工作,还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完整地继承了父亲的传授,带领克麻灯影队歌颂新形势。先后创作了《我们的校园生活》《民族团结一家亲》《诗词情韵》《精准扶贫显成效》《敬老院里幸福多》等新剧目,深受社会好评。李彩亭在向化下滩学校、宝库中心学校、向化中心学校教学期间,积极响应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项目,结合县文化馆非遗进校园工作,成立皮影戏兴趣小组,开展皮影戏教学。在教学中融入英语对话、古代诗词、民间小调等新元素,引起了学生们学唱皮影戏的兴趣,并把皮影戏列为《校本课程》。

  为了更好地传承皮影戏,克麻灯影队在本村修建了近400平方米的河湟皮影传习所,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李彩亭说:“传统文化一定要适应时代,学会创新与变通,我们在非遗进校园过程中,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制作影人编排成戏,很受学生欢迎。”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