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最新动态  
茶卡:高处一片青盐世界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杨林
发布时间: 2018-05-11 08:11:36
编辑: 华文

  青海文化艺术网讯 亿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逐渐抬升与形成。在地壳抬升过程中,部分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而形成了湖,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

  据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樊启顺介绍,在距今约15000年的晚冰期时期,茶卡盐湖还是一个淡水湖,随着地壳运动以及气候的不断恶化,茶卡盐湖的面积开始慢慢变小,许多盐分沉积在了湖底,形成盐湖。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的咸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茶卡盐湖地区半沙漠干旱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就成了今天的茶卡盐湖。

  与其他盐湖相比,茶卡盐湖是一个固液态共存的卤水湖,盐湖底部有一个厚厚的石盐层,盐板上覆盖着一层浅浅的卤水。这样,人站在石盐层,就像浮漂在水面上一样,再加上雪山、蓝天、白云的倒影,便营造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茶卡盐湖也因此有了“天空之镜”的美誉。

  不仅如此,茶卡盐湖的盐也与其他盐湖的盐不同。“茶卡盐湖出产的盐是一种颗粒细小的方斗盐,因为每一粒盐都是方斗形状的,所以这种盐也叫“斗子盐”。这种盐开采很方便,直接用勺子舀出,晒干就成。我省文史学者程起骏说,这种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目前已探明茶卡盐湖的盐储量极高,可供应全国人民食用八十多年。

  多年来,人们在享受着盐湖馈赠的同时,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

天空之镜
现代化采盐船

  据《汉书》记载:“金城临羌县有西王母石屋、仙海、盐池。”人们普遍认为,汉书上写的盐池,就是今天柴达木的茶卡盐湖,这里就是青盐最早、最大的出产地。

  在茶卡盐湖,蒙古族牧民把青盐叫“布克力柯克达布逊”,意为青色方块的盐。据茶卡盐湖负责人介绍,这种青色的湖盐,含有特殊的古生物演化元素,营养和口味十分独特。

  只可惜人们对青盐认识不足,认识不足到了以为青盐就是“青海盐”的地步,致使具有独特风味的青色的盐,现在很少被食用,人们总以为盐越白,越是地道的青盐,这和几千年的青盐文化大相径庭。

  但柴达木人对青盐的特别之处自有了解。用青盐腌菜,菜不易烂;用青盐煮手抓肉,手抓的味道特别香。

  柴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开采史,历史悠久。《西宁府新志》上有这样的记载: “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在《汉书》《晋书》《隋书》中,也多有记载。在《本草纲目》《红楼梦》中,都有青盐药用洗漱的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漱口食用都少不了它。据说有一次进膳时味道欠佳,乾隆发怒,追问御厨,御厨只得实情相告:战乱断了宫里青盐来源。乾隆当即下令大开青盐,于是,乾隆二十八年制定了《盐律》,大约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开始,清朝政府就设立了盐务局,组织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并储藏官府垄断经营下的茶卡盐,盐务局的出现,是清政府开始对青海茶卡盐湖垄断经营的标志。

  古籍中,对茶卡盐湖的记载很早。茶卡盐湖古称咸池、盐池。屈原就曾写下“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的诗句,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咸池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史记·天宫书》中有西宫咸池的记载,这里的西宫咸池是一个古星座的名字,代表西方星空,这与茶卡盐湖的方位吻合,这说明古代对咸池很看重。

  《汉书》记载:“临羌(今湟源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今青海湖)、盐池(今茶卡盐湖)。”书中还记载,盐池原是西羌故地。于是很多人推测,早在三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就对盐池有了原始的开发利用。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展开,在离茶卡盐湖不远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4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辛峰说:“遗址被砂石和泥土覆盖,经过雨水冲刷后,有许多砂质残片出土。经鉴定,这是一处距今有4000至4500年的诺木洪文化遗址。这说明,早在4000年前,青海先民们就生活在茶卡盐湖周边。”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景颇是羌语,意思是挖盐的人。按照景颇族创世史诗《日瑙斋瓦》里描述,景颇族原是羌人中的一支,“先秦和两汉时期,甘青地区的氐羌文化就曾南移,也许就在那样的机缘下,茶卡的挖盐人一路南下到了云南。”程起骏说。

  茶卡还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上的要冲。“不管是远行到西域,还是到西藏,往来的商旅都要经过茶卡。漫漫长路上所需的盐就需要在这里补充。在离茶卡五十公里的地方,就曾出土过东罗马金币。”程起骏说。也是因为盐,茶卡地区也是许多政权比争的地区。

  汉武帝就曾派霍去病“破匈奴,取河西地,开湟中”,之后设置了护羌校尉,这样不仅可以管理和制约羌人,同时还可以取得更多的盐。

  为了获取更多的盐,西汉元始年间,王莽派遣了中郎将平宪等人,到达鲜水(今青海湖)和盐池。《青海通史》记载,平宪等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诱惑茶卡盐湖周边的羌人首领,自愿归附新朝,献上土地,并向朝廷提供所需的食盐。在诱惑不成的情况下,又威逼羌人。慑于武力,羌人只能俯首称臣,同意让出鲜水和盐池。王莽得到西海后,设立了西海四都,控制了盐的出入。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卡盐湖所产的盐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解决了许多地方食盐不足的情况。明朝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西海有盐池,所产青盐即可明目、消肿。”可以说,这给茶卡盐湖的盐给予了极高评价。

  海西乌兰县茶卡镇附近的蒙古族同胞举行茶卡盐湖祭礼活动,盐湖祭礼,就是古老的盐湖文化的一种。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白刺花如雪的季节,茶卡盐湖周围的蒙古族同胞,都要聚集在一起,举行茶卡盐湖的祭敖包活动。这是一种古老的盐湖文化。长长的摩托车车队,显示了盐湖祭典那广泛的民间基础。摩托车上的柏树枝和红柳枝的装饰,记录着盐湖祭典的古老色彩。各种祭品,不断堆积,满含着人们对盐湖之神的虔诚拥戴。

  据说,茶卡盐湖原来有三个敖包,与三个蒙古部落有关。后来合在一起,专门祭这一个盐湖敖包神。茶卡盐湖庆典活动,是以喇嘛的诵经为线索而贯穿起来的。

  首先,通过诵经,对人们所献的礼物开光,或说对所献的礼物进行净化。这些礼物被称作“五保包”“五保瓶”,还有青稞、酥油、饮品等。 “五保”是保护东南西北中的万事万物,反映了盐湖之神的神通广大。随着人们陆续地到来,“五保”礼品越积越多,炒青稞,也装满了一袋又一袋。

  临时供奉盐湖神位的是一顶白色小帐房,五彩缎子旗表示这里是神袛所在地。奶酪、酥油、酥油灯是神圣的供品。茶卡盐湖的神灵,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呢?其神像就供奉在喇嘛诵经的白色帐子里。不看不知道,看一眼,你就会终生难忘。

  茶卡盐湖神是一位女神,叫卓玛白丽多姆,她的唐卡画像那么美丽慧能。盐湖生生不息,如母性一样生育万物。盐湖是人们的生活寄托,她如圣母一样伟大。在盐湖圣母的眼中,透露着与生俱来的聪明智慧;在盐湖圣母的神情中,带有与生俱来的包容和慈祥。盐湖,在民间的精神世界里,原来是这般模样。

  由此,盐湖文化在我们心目中升华了。

  海螺声中,人们给敖包加木;诵经声中,人们给敖包缠绕绳子;“汉尔加勒”的喊声中,人们把礼物抛向敖包顶部,或藏进敖包的中部。

  自古以来,盐湖在人们心中具有高贵的地位。这些无尽的心愿,是祈祷盐湖永远年轻;缠绕上无数的哈达,是希冀盐湖之神永驻柴达木。

  参加盐湖祭典归来,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盐湖女神画像。我感到,柴达木盐湖有了神像,盐湖在当今人们的心目中,就会更加具体可亲,平易近人。盐湖神奇而有人性,我们会在民间吸收到最生动的盐湖文化的营养。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