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文艺评论  
墨浓江源回回家---青海回族书法家速写 马学良:挥毫独从容
来源: 青海文化艺术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6-05 09:35:51
编辑: 华文

  马学良:挥毫独从容

  马有福

  马学良在这个比较喋喋不休深怕别人忽视的世界里属于一个另类。他从不诱导外行,也不争取廉价的吹捧。关于书法,他只是我心写我书,没有虚火上升之态。多少次,侧立书案,研磨挥毫,完全不顾别人的眼神,不听别人的赞许。面对每一幅出手的作品,虽总少不了一番自我审视,但目光却从不会透露什么。对于行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风,他始终保持着少有的清醒和自觉。对此,他有一段极为生动的批评:一个喇叭,受外力的鸣响,自然而然;未受外力,却响个不停,那一定是短路了;此乃青海人所谓打铁。打铁,在青海人的语境里是神经错乱的意思,已经超出了常识、常规,常情,常理。由此可见,他对于书法在整个文化星空中的坐标以及自己在青海书界的位置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因而,不争不抢不言,把该说该言该争的一切都融入了笔墨之中,让历史作出正确的回答。我很欣赏他这种从艺的心态。

  这倒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他已全然免俗,不齿书家正常生活了。相反,他也热衷印册页,接受媒体采访,出入于一切书展、画院,自己还担纲成立了青海景熙丰书画研究院,并在这里会客交友,研习书艺,开坛授徒,由此带火了景熙丰的文化活动,让我等外行偶或一坐,品其苦茶,浸染墨香。但是,无论从事什么,也无论身在何处,他从来谨防着一个“长”字冷不防带来的官僚气息,铜臭气息;也警惕着那么多大款大鳄们围拢出来的暴发户心理以及时代惯出来的戏子做派。

  该要的钱一分不让,不该要的钱分文不取。他做人的棱角一如笔墨,不粘糊,不躲闪,不婆婆妈妈,不心口不一。这真如他恪守着在公交车上从不走近老弱病残孕专座一样自然。笔墨是他人格的一部分。笔墨是他人性的投影。笔墨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微笑。他虽然从来没有这样自我表述,但从他的微信关注中我发现,他的笔墨趣味始终在民间,在百姓。从一个刻意选定的笔名“白丁”,就可以看出他的谦怀。我知道,海军一员,建筑工程师,文化名流等诸多身份完全可以夸耀,但他却故意隐去。不知诸君知否,前几年的他的笔墨落款是“土乡山人”,这几年是“白丁”。真实的情况是,随着他书艺名声日隆,在其身边集聚和围拢着不少兼具儒释道修养和伊斯兰修炼的高人,他完全可以借此标榜“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曾经写过他,比较关注其作品去向和社会认可度。这是流俗,也是最投机的一种人物写法。而这一次采访时,对此,我只字不提。因为,我现在的观念里,有些人可能学历很高,著作等身,却不值高看;而有些人虽偏居一隅,门前冷落,著作寥寥,却价值连城。靠着虚张声势或者商业模式打造而获得的一切今天已经都露出了可怜的败絮。马学良不需要如此自轻自贱,自陷窘境。看着他的作品,我每每想起学者余世存在其著作《大民小国》里的一句话:“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陈寅恪)三百字有价值。”是的,好字、真功夫、真学问确实不需要廉价的吹捧或者名家的点评、包装。大概马学良比我更懂这个道理。

  2017年9月4日 西宁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