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最新动态  
乔学智:母校之育,学子之根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 乔学智
发布时间: 2019-04-24 08:37:50
编辑: 华文

  我是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农家子弟。1980年,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从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一个地处青甘交界的藏家小山村,来到了当时还称作青海民族学院的大学校园,进入少语系藏语文专业学习。从深山腹地来到繁华都市,青海民大就成为了我的精神家园和知识天堂,民大情怀也就如同渗透到血液里一般,成为激励我健康成长、追求进步、回报社会的精神动力。1984年毕业离校后,我先后在海西州都兰县委党校、海西州监察局、海西州计经委、天峻县委、海西州政府、海西州人大常委会、黄南藏族自治州工作,历任海西州计经委副主任、天峻县委书记、海西州政府副州长、海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南藏族自治州州长。

  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的年华和天真烂漫,但洗不去我心中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值此母校70周年华诞之际,敞开心扉、倾诉衷肠,向一直令我感恩、难忘、自豪的母校,表达不尽的真挚情怀。

  青海民大,我感恩的成长摇篮

  青海民大是青藏高原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青海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记得刚踏进校门的时候,我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振臂高呼,也不是热血沸腾,而是学习的忙碌与无数匆匆的身影,那一刻,让我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四年的大学生涯,把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农村青年,变成了一个立志回报社会的人。回想过去,在母校的关心爱护和恩师孜孜不倦、谆谆教诲,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掌握了现代知识,使我们在人格和灵魂上得到了升华和净化,也使我们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大家庭里登上了施展才华的舞台。39年前的那一天,40多名新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青海民大,在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传道授业;在生活上同学们亲如兄弟、相互激励,留下了我们人生中最难忘、最真挚温暖的第一道成长印记,也使青海民大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精神深处。35年前的那一天,40多颗激动的心依依不舍地离开母校,怀着报效人民、回报社会、报答母校的强烈愿望,奔赴青海高原各地。参加工作35年来,无论我站在三尺讲台,还是奔波在农家牧场;无论是问计于企业车间,还是在一方主政为民履职,始终不忘民大给予的“牢记党恩、一心为民”的教诲,始终牢记民大给予的“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嘱托,以勤勉务实的作风践行着自己的追求。在母校精神的激励和组织关怀下,1991年10月在刚参加工作的第7个年头,就被国家监察部、人事部授予“全国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之后不断地被委以重任,履行着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回顾四年的学习经历、回望35年工作的风风雨雨,我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母校是我们岁月长河中的一艘大船,承载我们这些来自农家草原的少数民族学子不断向理想的彼岸挺进。母校和恩师用心血和汗水,培育了我们的昨天,促成了我们的今天;用宽阔的视野,拓展了我们走向社会的广袤空间;用丰厚的知识,夯实了我们未来发展的根基;用博大的心胸,陶冶出我们报效桑梓的情怀!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铭记党和母校的恩情,无论身居何职,我们都牵挂母校的发展。感谢母校对我们的精心培养,感恩母校给予我们一颗报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青海民大,我难忘的知识天堂

  记得当年毕业时,老师教导我们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心系苍生的风骨、报效祖国的追求,切不可虚度年华。工作以后,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我们殷切的期望。回望自己走过的历程,我感到很庆幸,也很难忘。庆幸母校的精神,塑造了我们宽厚、包容、信任、尊重的品格,它使我们在成长的疼痛与喜悦中,学会了感知和关爱人民的冷暖,学会了在悲喜沉浮中自主把握前进的方向,学会了在迷茫彷徨中坚定信心找回勇气和力量;庆幸恩师的严厉和严谨,让我们积累了厚重的文化知识,学会了分析与思考,懂得了继承与创新,记住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理,也给我们翱翔社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庆幸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有40多位挚友在相互关心着、帮助着、支持着,使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孤单、不寂寞。记得在天峻县任县委书记时,我每年都抽出时间拜访各寺院的僧众和少数民族老同志,每年政协会上都参加宗教界人士的分团讨论,期间,利用在民大学到的藏语文知识和个人的工作经验积累,用本民族的语言、贴近群众的话语,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深深感受他们的信任和期待。当时还在世的阿汗达勒寺活佛夏知尼玛老先生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乔书记,有机会听到领导从党的政策、宗教教义的角度和我们共同探讨,给予我们信任和鼓励,我太激动了,请您放心,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日子的心愿大家是一致的,我们一定配合组织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听县委的话,把天峻的事办好”。同牧民群众交朋友、同高僧大德交朋友、同老同志交朋友,是我在母校宽厚博爱包容的氛围中获得的一大感悟,也正是这种感悟,启迪着我和天峻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开启了天峻发展最快、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各民族最为团结和睦的发展阶段。母校的宽厚博爱包容,是我们今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永远难忘的前进动力,我将倍加珍视并永远铭记在青海民大学习的美好时光,倍加珍视并永远铭记恩师的辛勤培育,倍加珍视并永远铭记与同学们结下的深情厚谊,永远感念青海民大,永远热爱青海民大,永远情系青海民大。

  青海民大,我自豪的心中圣地

  青海民大发展壮大的70年,正是青海各民族事业不断跨越奋进的70年。70年来,青海民大心系青海高原的繁荣发展和团结和谐,肩负着播撒真知、传承文明、树德育才的教育重任,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使命。民大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打造了青海民院昨日的辉煌,谱写了青海民大今天的壮丽篇章,挺起了青藏高原各项事业不断跨越发展的脊梁。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我在海西州政府任副州长分管农村牧区工作的五年时间里,立足于柴达木特殊的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推进枸杞种植和产业链的培育。2011年,海西枸杞种植面积接近2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今天柴达木有机枸杞已成为叫响世界的知名品牌,实现了向欧美等国出口的新突破。当时,我带队住在田间地头,时常进驻企业车间,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龙头企业家共商枸杞产业发展大计,既有辛苦,也有高兴,高兴的是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仅枸杞产业一项,就能带动全州近4万余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经济效益由此提高了10余倍。从2008年5月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积极探索海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成功提炼出了“牧区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发展新模式——“梅珑模式”,为青海等广大牧区广泛借鉴和推广。2011年8月25日被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焦点访谈”栏目以《生态畜牧,草绿民富》为题予以公开报道和肯定。虽然在促进海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稳定中,个人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也深感欣慰和自豪,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民大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自豪的是我为发扬民大精神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以绵薄之力回报了社会。民大赋予我们的智慧、勇气、信心,让我经受了考验、磨练了意志、升华了境界、收获了快乐。今天的青海民大风华正茂,徜徉在这样一座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知识的双翼得以延展,理想的翅膀得以飞翔,我们为母校而感到骄傲自豪。

  青海民大,我祝福的精神家园

  青海民大是一片智慧的沃土,一座攀登的阶梯,一盏不灭的烛灯,一个灿烂的星际,在这一片属于梦想的天空,民大用阳光和希望,为无数心灵托起飞翔的翅膀,使每一个心灵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使每一个梦想都有属于自己的天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海民族大学这座知识的殿堂,各民族人才茁壮成长的摇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不断地成长为青海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原新篇章的骨干力量。我们或运筹政坛,建功立业;或学海探究,学富才高;或在商海打拼,财源广进;或身居平实,默默耕耘。每一个点点滴滴的进步,每一个令人欣慰的成就,无不来自于“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民大精神,无不得益于“心怀祖国、关心民族事业”的教诲教导。青海民大是我们每一个学子的精神家园,我们每一个民大学子都要怀着为民大增光、为民大添彩的信念,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将民大精神永远传承发扬下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母校和每一个学子承担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及所有民大学子的共同努力下,明天的母校更加辉煌,更加灿烂!我衷心祝福我们的母校生日快乐、永远年轻!祝福我们的恩师兰蕙飘香、幸福安康!祝福我们的同学神采飞扬、拥抱辉煌!

  (乔学智,男,藏族,1962年12月生,青海乐都人,1984年7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少语系。现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