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最新动态  
听,山宗水源的“援青之歌”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03-27 08:31:28
编辑: 华文

  青海文化艺术网讯 (记者 樊永涛 报道) 10月的青藏高原,大雪早已纷扬落下,当这曲“援青之歌”唱响时,记者心底的“泪点”瞬间被狠狠地触碰到:视频中,悠扬厚重的旋律,搭配援青干部们工作生活照时,竟然有了无与伦比的力量!

  

视频援青之歌——《溯源》

  这首援青之歌,改编自一首现代诗《溯源而上》。诗共七节,作者在海政文工团著名词作者陈道斌的指导下,按照歌词的要求,从诗中精选浓缩了四段作为歌词,由青海省文旅厅青年藏族作曲家党周加谱曲,融合成援青之歌——《溯源》。

图为参加2017年全省度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座谈会时的张剑飞。

  《溯源而上》作者是第三批援青干部张剑飞,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执行中央第三批援青任务,任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目前已结束援青工作回到北京,现任国家人社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

  ……

  当高原悠扬的音律伴随着朴实的歌词在耳边响起时,我立刻意识到,没有走遍青海山山水水的经历,就不会有低音处情意无限,高声时铿锵有力的歌曲,而我真正让我动容的是词作者张剑飞从遥远的北国原野远行到青海这片雪域高原,抛家别亲,却在异乡的大地写诗作词,其间豪情几许,深情几许?

  溯山水、家国、民心之源

  高原温暖明亮的阳光,照耀着雪域高地,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日夜湍急向前。三年的援青本就是一本书。打开这本书,跌宕起伏、酸甜苦辣,激情燃烧、奉献担当,情洒高原、无怨无悔。

  因平时喜欢写诗,在离青前张剑飞收到一项任务,写一首援青之歌,表达所有援青干部的心声,那时的他正好出差到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镇,高寒缺氧的环境,最折磨人的就是整夜的失眠。

  那夜,张剑飞翻来覆去,久久不能睡去。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高地”二字,青海既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西路军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班玛红军沟精神、尕布龙精神、可可西里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那就是那一夜,张剑飞创作了他的第一首现代诗《溯源而上》。

图为2017年11月3日张剑飞在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韩家窑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在青生活工作三年,张剑飞早已把青海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对青海的山山水水和各族群众都充满了感情。他所理解的“援青”是有多层含义的,从字面上看,是支援青海,帮助青海;从援青干部自身来看,是来学习、来锻炼、来回炉的;从全国一盘棋的大战略来看,是对青海为保障一江青水向东流、为全国的生态环保事业做出的牺牲来反哺、来报恩、来补偿的。也就是从这个角度,他把歌曲名称定为《溯源》。

  纵览《溯源而上》一诗,里面表达了援青干部的心声,也是今日青海的大美速写。在张剑飞眼中,“溯源”共有三层意思,一是溯山水之源,二是溯家国之源,三是溯党心民心之源。

  张剑飞说,昆仑山是万山之祖,三江源是千水之源,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援青干部要来溯源;省委书记王建军曾讲到过:“青海工作是要吃点苦的,援青干部既然来青海,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的,心里是装着家国情怀的”,因为青海虽然偏远,自古青海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交往交融的见证地,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所以援青干部要来溯源;青海有壮烈的西路军,有让国家挺起脊梁的“两弹一星”原子城,有七个月零四天就修好的青藏公路,有为保护藏羚羊而牺牲的索南达杰,这些都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所以援青干部要来溯源。

  在青“七为”初心不忘

  《溯源而上》一诗中,一共出现了“七为”,“为了同一个梦想”、“为了六百万人民的幸福”、“为了从历史迈向未来”、“为了寻找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了总书记的一声号令”、“为了‘一优两高’的持续发展”、“为了青海更加幸福美好”。

  张剑飞说,“七为”就是他作为一名援青干部的初心和梦想,也就是就是为使青海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尽点心、做点事。

  援青期间,张剑飞常常深入基层一线,跑遍了8个市州所辖的所有县区行委,以及唐古拉山镇等很多边远乡镇。每到一处,他都和基层干部群众攀亲戚、交朋友,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基层真实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援青干部是连接青海和内地的桥梁。他们,埋头苦干于一线,串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但也有不少人曾质疑援青干部的初衷是为了“镀金”。关于对援青干部的误解和谣言,张剑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2017年5月的一天,张剑飞同人社部、财政部联合调研组到青南地区调研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事项,从果洛开车到玉树,路过玛多县花石峡镇,遇到了县政协的一位副主席,这位干部从河南来青海工作了几十年,张剑飞看他满面沧桑,看上去一副快退休的样子,以为比自己年长,可一问才知道,这位干部是1976年出生的,比他还小。故事并没有结束,到2018年10月张剑飞再到果洛调研时,得知这位干部已经因病去世了。

  张剑飞很震惊,也让他看到了青海基层干部的奉献与付出,其中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所以援青结束向人社部汇报工作总结时,张剑飞就青海干部的工资待遇问题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高海拔地区的干部按照艰苦边远地区类别提前退休,二是大幅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在工资中的比重。

  援青三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年4月的一天,张剑飞到我省海拔最高的政府所在地唐古拉山镇调研,遇到了令他感动的三个人。一位是80后的尕措拉毛镇长,这位藏族女干部为了镇上未搬迁的小部分居民和已搬迁到格尔木的大部分居民,常年奔波在跨越4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上而毫无怨言;第二位是90后的唐古拉山镇派出所的杜磊警官,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天上派出所”来工作;第三位是60后的民间环保人士杨欣,组织志愿者守护长江源班德湖中的斑头雁……

  “从此他乡是故乡”

  援青工作中,张剑飞和在青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工作中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生活中他们相互关心、互相尊重,成为了亲密的同事和朋友,打成一片。

  “很多内地人不习惯藏餐,可张剑飞在青海三年,酥油茶也喝得香,风干牛肉也吃得香,”时至今日,省劳动监察局局长周俊义谈起与张剑飞一同工作过的时光时仍记忆犹新。

  援青三年,一晃而过。张剑飞说:“经过援青这三年,生命的长度也许会受些影响,但生命的厚度肯定是增加了,这三年值得!”

  虽然环境艰苦,但张剑飞受益良多:要在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青海做好工作,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强烈的政治担当;在青海工作,为农民工兄弟“讨工钱”,和山区的贫困老人“攀亲戚”,使他和老百姓贴得更近;到青海后,大量实际问题使他从眼高手低的“书生气”向实事求是的“接地气”转变。

  援青三年,也是在张剑飞在青海这块精神高地上淬火加钢的三年。三年前,女儿出国留学,张剑飞到青海工作,这对父女相约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三年后,女儿以优异成绩毕业,张剑飞也不辱使命,顺利从“青海大学”毕业。

  张剑飞告诉我,在回京的飞机上,望着窗外的山山水水,以后的日子里,他又多了一个让挂念的地方,那就是“从此他乡是故乡”的青海。

  三年援青,溯源而上,援青干部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弘扬“不忘初心、吃苦奉献、大力协同、勇于争先”的援青精神,推动援青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援助规模逐步扩大、援助内容不断丰富,搭建起了干部、人才、经济、产业、教育、科技相结合和政府、企业、社会齐参与的援青工作格局。

  张剑飞与援青干部一道,用泪水与汗水、真诚与温暖、付出与收获,书写了援青故事,诠释了新时期干部应有奋勇当先敢于担当精神。

  尘世茫茫,岁月如梭。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正如张剑飞离开青海那天所做的一首《结束援青》五律诗表达的那样:

  纵马赴西平,三年两地情。

  荒原披锦绣,翰海展长旌。

  足踏青山脊,心萦百姓声。

  白头长别后,素月故乡明。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