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文学创研 | 青海书画 | 青海文史 | 音乐舞蹈 | 唐卡堆绣 | 黄河奇石 | 昆仑美玉 | 青海摄影 | 民间文艺
  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首页最新动态  
班玛黑陶:一门手艺的重生和一群人的产业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李皓 朱西全 张娜 莫青
发布时间: 2021-11-25 08:50:05
编辑: 华文

班玛黑陶如今已有几十个品种。

索南达吉在谢格太的工作室学习制作黑陶的技艺。

  青海文化艺术网讯

  陶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明之一。

  人类使用陶器的历史已逾万年。

  陶器最初以实用器的面貌出现,但是很快,人们便赋予了陶器以艺术的内涵,陶从此成为了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黑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我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是班玛黑陶的诞生地。

  班玛黑陶完整地保留了原始陶器的制作工艺。

  时代的诉求,赋予了班玛黑陶以别样的风貌。

  谢格太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玛黑陶的传承人,他从事班玛黑陶的制作已近40年,对他而言,班玛黑陶是一门传自父辈的技艺。

  班玛县灯塔乡是谢格太的故乡,这个被森林覆盖、被溪水环绕的富庶之地,不仅盛产优质陶土,而且还保留了一种以泥条捏塑法为主的陶器制作工艺,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陶器制作工艺。

  古老的黑陶技艺

  我国著名的黑陶产地有3处,一处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处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另一处就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

  “云南迪庆的黑陶是用泥片拍打塑型的,这种工艺与江苏宜兴制作紫砂壶的工艺十分相近,史学家普遍认为,迪庆黑陶很可能是从内地流入云南的。”谢格太说:“玉树囊谦黑陶,使用的是模具工艺,唯有班玛黑陶保留了泥条捏塑技艺。”

  泥条捏塑是将揉搓好的泥条,盘筑成器皿的大体样子,然后手工捏制成器,这种工艺在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便已使用。

  史书记载,班玛黑陶诞生在古老的象雄文化时期,是通过西藏山南、工布等地传入青海的,可是在谢格太看来,班玛黑陶的历史显然要比史书的记载悠久很多。

  “在卡若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用盘条捏塑法制作的黑陶器,这说明黑陶早在人类文明的滥觞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青藏高原。”谢格太说。

  卡若文化是发现于西藏昌都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一门几乎凋敝的民间技艺

  无论班玛黑陶出现在什么时间,它都曾经深刻地影响过高原人的生活。

  在谢格太的记忆中,数十年前,生活在班玛地区的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黑陶器皿,它们或是罐,或是杯,或是碗,或是壶,班玛黑陶是那个时代班玛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玛黑陶逐渐被取代,甚至被淘汰。

  “班玛黑陶笨重、易碎,就实用功能而言的确比不过金属或是塑料制品。”谢格太说。

  随着班玛黑陶的式微,黑陶艺人也渐次寥落,到了谢格太父亲那一代,会这门手艺的人,在班玛县不超过10个。

  恢复班玛黑陶

  班玛黑陶的制作工艺一共有十二道工序,谢格太从6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班玛黑陶,可惜谢格太14岁那年,父亲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父亲去世后,谢格太学过很多手艺,可他始终无法忘怀的依旧是班玛黑陶。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没人用了?要是再不保护,班玛黑陶恐怕真的要失传了。”谢格太想。

  上世纪90年代,谢格太开始尝试着重拾这门古老的技艺。

  因为童年时的记忆实在是太模糊了,谢格太对班玛黑陶的重拾经历了太多次失败,可是他从没有放弃。

  “班玛黑陶是一门优秀的民间技艺,绝对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谢格太说。

  经过几年的摸索后,谢格太终于掌握了班玛黑陶的制作技艺,班玛黑陶这门曾经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终于在谢格太的努力下复活了。

  在黑陶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实验成功后,谢格太开始将制作的黑陶制品拿到市场售卖。

  “当年我制作的黑陶器皿,都是一些生活用具,有一次,一名外地游客拿着我制作的黑陶罐说,这不就是一个骨灰坛吗?”谢格太回忆说。

  这件事对谢格太的影响很大。

  “说实话,我那时候制作的黑陶器皿的样子的确太陈旧了。”谢格太说。

  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地在器皿中融入一些文化因素,以提高班玛黑陶的文化品位。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后,谢格太制作的班玛黑陶终于打开了销路,有了市场影响力。

  班玛黑陶成为富民产业

  2011年,谢格太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3年,谢格太被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9年,谢格太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令谢格太没有想到的是,班玛县成立金色班玛扶贫产业园后,谢格太成为第一位被邀请入园的民间艺术家。

  “入驻产业园后,政府无论在政策还是资金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谢格太说。

  这一年,谢格太在扶贫产业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开始招收徒弟,扩大生产规模。

  谢格太招收的徒弟都是班玛县的建档立卡户。

  “我要用自己的手艺回报社会。”谢格太说。

  通常情况下,一名学徒通过半年的学习就能掌握班玛黑陶的制作工艺,建档立卡户进入谢格太的工作室后,第一个月就能拿到工资,技艺成熟后,则实行计件薪酬制,工作时间自由支配。

  “这样一来,来我这里工作的人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从事别的工作,收入自然增加了。”谢格太说。

  卡恩来自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她的丈夫瘫痪在床,女儿仅有8岁,得知卡恩有学习班玛黑陶的意愿后,谢格太就将卡恩请到了工作室,手把手地教她学习制作班玛黑陶,如今卡恩不仅在县上有了一份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晚上还能到谢格太的工作室制作黑陶,仅制作黑陶这一项,每个月的收入就有三四千元。

  “只要人勤快,收入就不会差。”卡恩说。

  像卡恩这样在谢格太的工作室打工的乡亲有22名。

  班玛黑陶中的时代风尚

  几年前,国家对青海实施对口援建计划,班玛成为了上海市的援建对象,一名来自上海的援青干部看过谢格太的作品后,问他愿不愿意到江苏宜兴看一看,谢格太十分高兴,就这样,在上海援建指挥部的安排下,谢格太前往宜兴学习。

  在宜兴,谢格太参观了紫砂壶的所有制作流程,这对他的艺术创造帮助很大。

  “班玛黑陶想要开拓出更大的市场,就要大胆地创新,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谢格太说。

  回到青海后,谢格太开始尝试制作一些适合当代人生活需求的黑陶器皿。

  在谢格太工作室的产品展台上,除了摆放着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器皿外,还有不少融合了江南文化元素的器具。

  谢格太拿起一把黑陶石瓢壶说:“石瓢壶是宜兴紫砂壶的代表性器具,这把壶是我从江苏宜兴回来后尝试用班玛黑陶的制作工艺制作的,没想到一投入市场,便大受欢迎。”谢格太说。

  班玛黑陶的制作采取的是渥堆烧制法,温度相对比较低,参观完宜兴紫砂的烧制工艺后,谢格太就提高了班玛黑陶的烧制温度,使班玛黑陶的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可制作的器型也多了起来。

  谢格太说,如今班玛黑陶已由最初的几个器型,发展成了几十种器型。

  实现线上销售

  时代的变化,不仅要求班玛黑陶的制作工艺必须改良创新,同时也要求班玛黑陶在销售渠道上寻求突破。

  索南达吉在谢格太的工作室已经工作多年,平时除了学习班玛黑陶的制作外,他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电脑知识,帮助谢格太实现线上销售。

  “去年我们卖出了3000件黑陶制品,其中30%是通过网络销售的。”谢格太说。

  销路好了,谢格太给班玛黑陶注册了商标。

  “班玛黑陶的发展,融注了太多人的心血,走过了艰难的历程。”谢格太说。

  2017年,谢格太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农业部评为第十届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2020年10月,谢格太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如今,班玛黑陶早已成为了班玛县一个标志性的富民产业。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编委会成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7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