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七个月零四天》排练在青海大剧院举行,以纪念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记者 祁晓军 摄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荣幸的事莫过于接到好剧本,演一个吸引自己的角色,并且活灵活现地刻画好饰演的人物。这一切,李军都做到了。
李军是上海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梅兰芳金奖得主。10月15日,他作为全国72名文艺界代表之一,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参会已近一月,李军仍十分激动,他说:“我深刻体会到了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总书记提出人民的艺术需要扎根人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将为此砥砺前行。”
为《七个月零四天》动心
李军很忙。可是翻看《七个月零四天》的剧本大纲时,他还是动心了。“今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正值大力弘扬‘两路’精神之际,首先是题材新颖吸引了我。”研读过剧本,李军决定出演慕生忠将军。“一部好作品要代表人民,写人民的故事,讲英雄的故事。《七个月零四天》正是这样一部讲述时代弘扬正能量的作品。
李军工老生行当,演惯了摇着羽毛扇、踱着方步,气定神闲的诸葛亮,当要饰演一位筑路将军时,他觉得必须颠覆自己。“我以前演过杨子荣,但慕生忠将军不同,他是在和平年代为修建一条根本不具备修路条件的公路,而甘愿在冰天雪地里战死的领头羊。演这个人物,一定要演出他身上的大气、霸气和大无畏的精神。”
李军说,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文艺界存在的“浮躁”问题,在他看来,浮躁之风在戏曲院团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家都为了争奖而排戏,很多获过奖的戏之后就被打入冷宫,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而他早在开排之前,就不是为了获奖去的,而是为了让人们记住慕生忠将军,记住为青藏公路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们。
要学一学青海演员的敬业精神
《七个月零四天》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因而舞台道具的运用对于演员来说,除了新颖,还有挑战。李军说,用16道氨纶白布构成的画面,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转化为雪山、公路、帐篷,营造空间、氛围,传达有情感的东西,这恰恰是中国京剧的精髓。
李军很入戏,每每想起小韩临终前的那段戏,他还是会掉眼泪。“这一段剧情是真人真事,那个驼工姓韩,后来那个地方就被命名为‘韩滩’,一直到现在还有这个地方。”李军说,演这部戏对自己的人格是一种提升,而和青海演员几十天的密切合作,让他坚定了继续走好京剧演出道路的信念。
“当时中央电视台采访我时,我说,要学一学青海演员的敬业精神。有一场戏,演的是沼泽地没法通过,向导说,得连滚带爬才能过去,当时慕生忠就下令,所有的人都趴下,手拉着手从沼泽地的一边滚到另一边。排这一场戏时,四十多个孩子连着滚了40天,滚得胳膊上全是血,这些孩子真是敬业。早上起来没有一个迟到的,他们七点先军训,然后九点开始排戏,我看着特别感动。现在还有多少院团、多少演员能做到这些?”
结合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番话,李军以《七个月零四天》为例,说首演时可容纳千余名观众的剧院座无虚席,许多人感动得流泪,演出结束时,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本报记者 姚兰
《七个月零四天》诞生记
“以后我们都没有了,谁还能记得我们这一辈修路的人?”当剧中人驼工小韩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这样的质疑时,慕生忠将军给了小韩和所有筑路人坚定的回答——“历史会记住我们。”是的,历史记住了所有参与青藏公路修建的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响彻天地的修路呐喊
这是一部以当代真人真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剧目。曾在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出任策划和舞蹈总监的邢时苗受邀担任本剧导演。邢时苗说,当初来青海本打算拍三江源地区藏汉团结的故事,采风过程中多次听闻60多年前修建青藏公路的悲壮史实,主创团队为之震撼并深受感动。
“在社会主义文艺舞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下,在信仰缺失、许多人找不到正确价值取向的今天,我觉得有责任去反映那段响彻天地的修路呐喊,力求通过这部现代京剧,传递给观众一种大无畏精神,一种愿为人民谋幸福、追求梦想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青海艺术舞台上看到父亲的形象
“日月山啊,路艰险,青草滩一望无边少人烟。为人民送粮运草解忧患,而今入藏第一关……”慕生忠将军的一首诗,被改编成深情的合唱,回荡在每个人耳畔。7月21日,甘肃大剧院,在一次次鼓掌与落泪间,观众们欣赏了《七个月零四天》首演。观众中有几位身份特殊的人,他们是慕生忠将军的六个子女。
“我们几乎是含着泪看完的,非常感动,也很感谢这部戏的导演组和青海省演艺集团公司,谢谢大家花费了大量心血创作和演出,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知道这些英雄。”慕生忠将军的女儿慕七一说,这出戏的开场白是父亲写过的一首诗,顿时就勾起家人的回忆。让自己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是第四幕:筑路大军挺进唐古拉山口,很多人患上高原病。大雪封山,向导丹增执意下山寻找药品和蔬菜。慕生忠得知后忍着病痛,顶风雪出去寻找丹增,最后终于在雪堆中救出丹增。“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特别关心别人,把身边每一个同志都当成自己的家人。”慕七一说。
“今年是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的日子,父亲去世也有20周年了。《七个月零四天》的成功演出,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份意义非凡的礼物。60年后,我们又在青海的艺术舞台上看到了父亲的形象。”慕七一期盼和兄弟姐妹再完整地看一次《七个月零四天》。
重点剧目重点打造
新编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是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确立的2014年度重点剧目,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后,省演艺集团公司重点打造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剧目。从6月18日开始,《七个月零四天》前后共经历了四个月的不间断排练。
这出戏上场的演员有60多人,仅请到的外援就有包括来自上海、江苏、天津等地的四位著名京剧演员。首演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质量,力争剧目水平再上新台阶,全团人员加班加点打磨雕琢这个戏。在剧中扮演慕生忠将军孩子的演员张晓宇说,自己的婚期定在7月13日,可是从6月份排练开始,大家就没休息过。连排阶段,同事们也只是在来参加她婚礼的当天休息了半天,自己则是14日休息了一天,15日又回到剧组排练。“这出缅怀先辈们丰功伟绩的戏,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演这样的戏,对自己的思想境界也是一种提升。而且能够有机会和京剧前辈同台演出,对我们年轻演员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大家积极性特别高。”
艺术手段大胆突破
在《七个月零四天》里,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京剧的西皮二黄,还能聆听到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弦子、拉伊和青海“花儿”。多种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既不失“国戏”的大气端庄,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大胆创新在遵循戏曲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谱写了民族大团结的热情颂歌。同时,在导演手法和舞美灯光等艺术呈现上也给人耳目一新的享受。
邢时苗说,整部戏里只有6个真实的角色,剩下的50多个角色,全是以唱诵班的形式存在。这种来自古希腊的表演方式叫做合唱队,虚拟的角色可以是风雪,可以是战士,可以是民工,可以是虚拟的一堵墙,这种虚化可以减少现实人物的出现,但并不会削弱舞台效果。
《七个月零四天》中扮演驼工小韩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为群。对于《七个月零四天》这出戏,李为群评价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注定会在京剧史上留下一笔”。“我从艺30多年了,个人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文学价值的戏剧。强强联合,一定会在青海的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李老师对于剧组里青海演员也赞不绝口。“这群孩子很敬业,因为剧情需要,开场的滚地动作让很多演员肘部和膝盖受伤,可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作为一位老演员,我很佩服。”
“七个月零四天”,一段并不算太长的时间,却记载着2000多人用双手、用铁锹铁镐、用汗水和鲜血,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奋勇开路的征战历程。接下来的日子,《七个月零四天》将开始从格尔木巡演,一直演到拉萨,让青藏公路沿线的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1951年,一支特殊的运输队伍受中央政府指派,顶风冒雪翻越日月山,穿过戈壁滩,向西藏急速挺进……2014年11月11日,青海大剧院舞台上,16道长10米、宽1.5米从天幕悬垂至地的氨纶白布,在演员队形和手势的掌控变化间,倏尔幻化成帐篷,倏尔定格为绳索,倏尔又被写意成风雪。这出由省演艺集团公司倾情打造的年度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于14日和15日亮相省城,21日和22日还将走进天津塘沽大剧院,参加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这部为纪念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献上厚礼的剧目,感动了“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子女,感染了参与演出的人员,同时感化了所有看过演出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