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青海书画 | 文艺动态 | 文学诗歌 | 书法名家 | 绘画名家 | 影视原创 | 摄影天地 | 唐卡堆绣 | 音乐舞蹈 | 戏曲曲艺
您现在的位置: 青海文化艺术网图片新闻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别报道·砥砺奋斗这五年】
在非遗传承中走出文化致富路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5-27 08:52:39
编辑: 华文

韩彪(中间)展示自己的剁绣作品。摄影:郭宏甲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穿针、引线、右手平端绣绷、左手捏绣花针,按照绣布上描好的图案取不同颜色的绣线,一双巧手飞速地上下翻飞……很快,一幅幅图案精美、形态各异、古朴秀丽的剁绣便雏形初现。

  原本这种女生才具有天然优势的绣活,却在一个男性身上体现,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在继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更是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致富路。

  从2017年开始,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沙沟村的绣郎韩彪就与剁绣相伴,在农闲之时,不仅绣出了惊艳动人的作品,也“绣”出了“致富经”,更“绣”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绣牡丹的叶子需要六种颜色的线,颜色要选择相近的,这样绣出来的牡丹整体颜色才好看,形状也更立体逼真……”5月10日,韩彪正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教授绣娘们剁绣的技巧,同时也在售卖自己的剁绣产品。经过近五年的积累,如今,绣技高超的韩彪在网络平台上的“粉丝”已经达到了近5万人。

  韩彪介绍,剁绣作为刺绣的一种,是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绣技。小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在家里做绣品时,他就会跟着一起学,但当时只是爱好,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剁绣。五年前,他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了很多绣技精湛的绣娘,趁着空闲就会在网上学技巧,经过几年如一日的研究学习,他的剁绣技艺突飞猛进,也得到了“粉丝”们的广泛好评。

  “在西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在婚事上有‘抬枕头,摆针线’的习俗,所以剁绣产品还是很畅销的。”韩彪说,“我直播间的‘粉丝’基本上是临夏和甘肃及周边大通、门源、化隆的少数民族,我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在直播间销售,有预定的,也有购买成品的,销售的产品以枕套、被单居多,‘粉丝’购买这些产品也大多用来作闺女的嫁妆。去年冬天,我就通过剁绣增收了近4万元。”

  韩彪是沙沟乡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以种地和外出务工为主,收入微薄。近几年,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他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大力发展刺绣产业,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0多万元。

  “以前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一年收入也就一两万元。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各种扶持政策多,绣品也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扶持推介下,有越来越多的订单,自己足不出户也能挣钱致富了。”韩彪说。

  在韩彪家的展示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剁绣样图、剁绣成品和剁绣绣线,还有他参加省市区各类青绣大赛的获奖证书,其中一个命名“韩彪为海东市平安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格外引人瞩目。

  面对荣誉,韩彪没有骄傲,而是一如既往地提升自己的剁绣技艺,并开始帮助周边的绣娘通过剁绣增收。如今,他这里已实现了“一带一,一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3个村的妇女参与发展剁绣产业。

  侯家庄村的绣娘张永梅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以前,张永梅对剁绣也不太感兴趣,农闲时就在家里“剁”鞋垫,基本也是自己家里用。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彪因剁绣订单较多,自己忙不过来,就订购了张永梅的产品,挣到钱后的张永梅尝到了剁绣的甜头,她就想重拾手艺,加入剁绣的行列中。“以前觉得没什么意思,现在绣这个不用外出也能挣钱,我决定重新绣起来。”张永梅说。

  近年来,沙沟乡党委政府把发展刺绣作为一项致富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搭建平台,每年举办刺绣培训班、“巧绣娘”大赛等,让绣娘们可以在农闲时期一边传承民族技艺,一边增加家庭收入,实现了年轻妇女足不出户就能增收致富的愿望,而且解决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如今韩彪的刺绣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用自己的巧手,将剁绣变成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今后,我想努力打造自己的刺绣工作室,带动更多有刺绣技艺的绣娘学到技术,带领村民发展刺绣产业,增收致富。”韩彪憧憬道。

  接下来,沙沟乡党委政府也将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实现刺绣产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幸福”。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主办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青ICP备19000163号-7
未经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